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好书榜 >> 正文

英雄叙事的新变——读刘荣书的《望烽烟》

发稿时间:2021-11-15 16:51:00 来源: 文艺报

  时隔多年,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然彻底告别了烽火连天的岁月,仅仅从媒体上目睹战争呼啸而至,震惊于战争的巨大摧毁能量,如何回望一段历史,如何在和平的岁月中理解战争的逻辑,如何设身处地地想象和塑造英雄,对于今天的作家和读者而言都可谓是巨大的挑战。刘荣书的《望烽烟》从容不迫地将笔墨对准九一八事变以后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书写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伤痛以及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历程,从而为这一类创作开辟出了新路。

  《望烽烟》起笔写九一八事变,是从茂义来到奉天,探望父亲苏半田和大哥茂仁开始的。这读起来颇为家常温馨的一幕,有效地带领读者进入了苏家这一个家族,感同身受地与他们共同经历命运的巨大转折。在苏氏兄弟去看电影的路上,小说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那一晚,奉天城内的情形和往日并无不同。只西天的晚霞波谲云诡,起初呈鱼鳞状,纹理缝隙间镶嵌着天的蓝和云的白,慢慢幻化成两条蛟龙,无精打采的样子。随着日光的暗沉,怪状云朵皆被揉碎,两条蛟龙相互撕咬,后又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玩弄于股掌。等醒悟过来,任它们联手抵抗,看上去也于事无补。只把西边的天幕翻腾成一片火海。奉天城内略高些的房屋树木,皆在夜色施救下,成了劫后余生的灰烬。”这是战争来临的前一刻,是写晚霞,亦是写大势。这一幕是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在读完全书后还牢牢地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都知道,这极具寓言性的描写昭示着平静的日常生活将被战争这一怪兽所打断,人们将身不由己地卷入巨大的漩涡中,并承受战乱、别离、家破、牺牲等,直至迎来胜利的曙光。这也意味着,《望烽烟》将生活置放于书写的前台。密实而饱满地描写战争情境下的日常生活,在鲜活丰饶的日常生活中书写英雄人物的壮举、思想与情感,成为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美学追求。

  生活化地书写英雄,意味着从生活的逻辑里寻找小说人物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动因。小说叙述了苏家一家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乃至牺牲的故事,其中,茂仁是作者付诸心血和笔墨最多的人物。战火燃烧起来的时候,茂仁还不过是一个普通青年,随着父亲在商铺做生意。他是在血与火,在残酷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小说以丰沛的细节细致描绘了茂仁成长的过程。大致而言,茂仁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本应与弟弟茂义一起返乡躲避战乱的茂仁,因为茂义射杀了两名日本宪兵,救了一名警察,决心留在奉天,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此时的茂仁,正如苏家一家的名字一样,持守着民间传统道德。他的行为,源自于良善与道义。第二阶段,茂仁在我党地下工作者丁宜的带领下,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抗争。在丁宜的启发下,茂仁的民族意识慢慢觉醒,加入了爱国小组,投入到搜集整理材料,揭穿日本人三个欺骗论调的工作中去。应该说,这是英雄的准备阶段。茂仁亲眼见证了青年人、爱国人士广泛团结起来,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毫不犹豫地奉献自我的事件。这些事件教育了他,鼓舞了他,让他渴望加入到保卫民族国家的大业中来。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他协助丁宜,利用益发合的贸易线,把东北民众自卫军所急需的物品调运进来。而行动一旦暴露,代价也是惨重的。茂仁为此失去了父亲。第三阶段,茂仁带着淑琴,来到了冀中技术研究社,以自己所学为抗日部队制造炸药。在刘荣书的描述中,茂仁并不是那种有着英雄光环的人物。他性格沉稳低调,讷于言而敏于行。他似乎也没有什么传奇性的事迹与超拔的道德品格,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是如此普通,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携带着人间的气息和血肉。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一直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上。即使在自制雷管的引爆力实验中,他的四根手指齐齐断损,一只眼睛也接近于失明,他也没有放弃过。由此,《望烽烟》达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学风格:它的调子是低回的,但是这低回并不叫人消沉,反而让人觉得这其间蕴藏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它让我们意识到,英雄是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付出了极大牺牲,做出了壮举的人。这牺牲是如此浩大,几乎要将人淹没,但是英雄正是一次次从哀伤中振作起来,全力投入到民族国家的事业中去。

  生活化地书写英雄,并不意味着陷入琐碎的一地鸡毛式的日常生活,而是要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大信、大义和大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向内转的过程;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日常生活成为了新的意识形态。作家在书写英雄的时候,往往会着力写英雄的儿女情长、英雄的人性的一面,而放弃英雄的崇高的一面。今天,作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倘若仅仅写英雄的人性,而忽视其超凡性,英雄最终将失去立足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望烽烟》关于塑造英雄人物的探索尤为可贵。小说后半部分重点写茂仁和淑琴漫长的未实现的婚约,这里面既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深情,也有未曾言明的“敌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当然,生活化地书写英雄,并不意味着将金戈铁马完全视作遥远的背景,回避残酷而暴烈的战争,恰恰相反,刘荣书以茂义的视角,重点写了几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这让读者意识到,烽烟始终在熊熊燃烧。这使得小说有了令人信服的历史远景。同时,刘荣书还意识到,文学艺术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他特地安排苏家老三茂信参加了“抗敌剧社”,担纲了主要角色。尽管限于篇幅,茂信的人生并没有得到详细书写,但是寥寥几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想,刘荣书在写《望烽烟》时,一定对茂仁、茂义、茂信和茂智,对丁宜、齐大光、孟常槐,对淑琴、酸杏充满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他深情地描摹他们,和他们共同经历烽火连天的日子,让我们得以重返历史,并依据那段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们重新丈量我们的未来。

  (作者岳雯,系北京市文联2021年度签约评论家)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