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鸿散文集《岁月生出的杂念》:一部漂泊者的心灵史
发稿时间:2020-08-04 11:39: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洪鸿的新著《岁月生出的杂念》与其说是散文集,不如说是一部漂泊者的苦难记与心灵史。掩卷沉吟,我眼前似乎依稀出现了一位脚步匆促,神情却无比坚毅、倔强的漂泊者的身影。
莫言说:“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就是故乡的经历。”洪鸿自然也不例外。他的青少年时期在故乡大别山深处度过,因遭逢时代风雨,记忆尤为刻入骨髓,新著第一辑便是与之有关的个人成长史,开篇则是透着辛酸与泪水的《生活,从挣六工分开始》。在那个特殊时期,洪鸿因故未能收到翘首以盼的初中入学通知书,只得悲悲戚戚随祖母回到了乡下老家务农。“那时生产队的一个工分才值一毛二分钱,我一个13岁的半大小伙子每天出满勤只能挣上1.5工分。一年365日,能把祖孙两人的口粮挣回家就算很不错了,我还能奢望什么呢?”这种不同寻常的苦难,不仅是眼下多数蜜罐里浸泡的少年们闻所未闻,我也侥幸不曾品尝过,父辈们偶尔的闲聊间才能获知一二。
少年洪鸿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因苦难而早慧,深信“坚强的人不管前途多么曲折,都能坚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有时候,走的过程往往比走的结果更有意义”。他在烈日与暴雨中来来去去,犁田、插秧、拌禾、挑粪,与生产队长愤然争辩“凭什么我矮2工分,他们能做的事我也能做”,最终给自己争来了6工分,也渐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庄稼汉和男子汉。普希金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多年后,洪鸿人生之初的苦难,成了他珍贵的个体生命体验,化为笔下一篇篇扣人心弦的励志文字。
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学创作需要大量的行走体验,有着文学梦的洪鸿似乎也注定要在风雨里漂泊一生。1997年,他毅然辞去老家的工作,远赴北京,成了千万个北漂者中的一员。“白天,我提着随身带的旅行包,四处找工作。几天工夫,我随身带的5元钱早已花光,身无分文,我只能喝自来水,吃从家里带来的方便面充饥,有时两天只能吃一包方便面。”尔后,他又为租房、买房奔波多年,似乎没有喘口气的时刻。
在别人不解的目光里,洪鸿与自己月光下的影子孤独对话:“奔向成功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和坎坷。订下一个不悔的目标,立刻行动,用你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向命运发出雷电般的挑战。做到这一点,过往的岁月就会让你永不言悔。”最终,他的梦想实现了,先是被一家国字头报社聘为编辑、记者;后来又成为鲁迅文学院的高研班学员,加入了中国作协;一部接一部砖头厚的作品,也成为他漂泊四方留下的深深脚印。
不断的漂泊中,洪鸿有了诸多独到的心灵感悟与人生哲思。他的新著中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便收集了此类篇章,常能以精警、睿智的言语引人深思。他咀嚼出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谛:“坦然地处世吧,使你不再为得意而狂欢,不再为失意而颓丧。坦然人生,不愧为一种伟大的人生观,它能使你获得‘独坐高山顶’的人生境界。”他在不断的追求与舍弃后谈知足:“知足不是没有烦恼、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不是一种消极的躲避,不是一种满足于现状的停滞不前。它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心平气和地对待意外的收获和大起大落。”他的漂泊一直得到了妻子无怨无悔的支持与追随,与爱妻相濡以沫数十年,两人从未红过脸。于是,他微笑着说:“好妻子是一束透彻的阳光”,又一脸幸福地谈婚恋:“爱情犹如大海里的波涛,你要不控制她,她就会淹没你的志向、事业、精力甚至生命。要是控制得当,不让她泛滥,就会从她身上得到年年岁岁的丰收。”
洪鸿这些独白似的文字,让读者真切窥探到了一个拒绝平庸与媚俗的身影,也相遇一颗轻松、洒脱与坦荡的心灵。我想,对于青少年读者而言,作为作家的洪鸿,应该是一个漂泊中励志的上好典型,而这部书也算是一部上佳的励志读物。洪鸿自己对青少年读者也有所期待:“希望我的这些杂念能给更多的、尤其是在职场中打拼并遭受过挫折的年轻朋友们带来一些思考与警醒。”
除了这些凝聚智慧与哲思的心灵絮语,洪鸿新著中运用的写作技巧和内敛的语言,也值得读者们细细咀嚼。我与洪鸿相识多年,对他为人的素朴与平实是相当熟悉的。这些性情也常体现在他笔下舒缓的文字间,像一个不事雕饰的乡间工匠,但偶尔也有华美的例外。譬如《稻黄时节》中,“在列车启动的那一刻,我挤到车窗前,仔细地凝视着窗外那一大片金黄的稻田,微风一吹,那金黄色的稻浪一层层地往前涌,如同一群披着金纱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每当稻黄时节,我总会想起家乡那片金黄的稻田,想起奶奶割稻时那瘦弱的身影。多少次在梦里,我闻到了家乡那飘荡在空气中的稻香……”,又譬如《岁月生出的杂念》中,“天上的云,地上的草,沙漠里每一颗细小的尘埃,丛林里每一片翠绿的叶子,老人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是她的作品,少男少女眼神里的清纯和激情是她的写意”。这些都是极耐人寻味的句子,有着乡间黄昏朴素而绚烂的美。
评论家雷达说:“倘若散文不能对时代和民族的灵魂状态加以思考,倘若散文找不到富于时代感的思与诗的言说方式,那是没有创新可言的。”洪鸿这部新著,无疑是符合雷达的期望的。而我期待的是,尚处于写作喷薄期的他,能很快有下一部攀上新高度的力作,如同他自己所说,“未来的人生还会创造出新的亮光”。(张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