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书评 >> 正文

跟随“书虫”细品魏晋风华

发稿时间:2020-06-16 14:34:00 来源: 北京日报

《两晋脉望》

谢德新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成长

  三国的故事妇孺皆知,但紧随其后的两晋知名度就要逊色许多,故而市面上写三国的书很多,而写两晋的书就可谓凤毛麟角。盖因翻开两晋历史,就是一个“乱”字当头:西晋统一没多久,就来了个“八王之乱”,然后又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的东晋依旧不消停,皇帝、权臣、宗室、士族……内部依然打得一团乱麻。因此,阅读两晋历史,总让人有一种千头万绪却无从下箸的感觉。

  但是两晋却又以其极具识别度的气质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此前读过一本书,将晋朝形容为一个“出轨的王朝”,我以为是十分恰当的——两晋的士人、文人,往往不拘于礼法,行事浪漫,性情通脱,他们的许多行事风格,放在今天依然会觉得有些“前卫”和“奇葩”,但如果结合当时混乱的时代背景,那些幽默与戏谑,似乎又能品尝出一些苦涩的味道。

  新近出版的《两晋脉望》为我们读懂两晋的故事与人物提供了新的视野。这本书是作家谢德新在创作《横看三国——词话三国人物》时的副产品。三国与两晋原本就藕断丝连,三国时期的人物司马懿、嵇康等人的传记都被记于《晋书》之中,由《三国志》而入《晋书》成为读史者的一种惯性。作者在读《晋书》时,对两晋的人物、事件随手记下了许多感想,不觉竟有40余篇,遂集结成了这本《两晋脉望》。书中每一篇章不过千字左右,虽是览卷之余的心性之作,却勾勒出了两晋百余年的大致轮廓,竹林七贤、陶渊明、谢安、王羲之、张华、陆机等一众人物跃然纸上,在作者的点评中别具风味。

  读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共读一本史书,共享相同的史料素材,但由于角度与方法的不同,心得与结论也往往千差万别。

  《两晋脉望》大抵是按照《晋书》的纪传顺序,以人物为线索而展开,但又与常见的人物品评有所不同。作者善于用两个身份或血缘上有密切联系的人物做对比,从中发现历史中那些幽微的趣味。比如,东晋名臣陶侃和大诗人陶渊明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但鲜有人知道他们是仅隔两代的直系血亲。作者却发现,他们两人完全是不同类型、不同气质的——陶侃位高权重、功勋卓著;而陶渊明却一心归隐、悠然南山。真可谓“豪杰三代血变色”。他们之间也有微妙的共同点,比如都喜欢冥想,但想的内容却不同,前者关心经国大业,后者则完全是一种禅定的状态。

  嵇康和嵇绍这对父子的命运对比也让人格外唏嘘。嵇康避世竹林,终因为不肯依附于司马氏而被诛杀。嵇康生前将儿子嵇绍托付给好友山涛,山涛却违背了嵇康的志向,将嵇绍推荐到晋朝做官。最终,嵇绍竟然因为以身捍卫司马家的“白痴皇帝”而血染沙场。一个死在强权下,一个死在强敌下,都是浩然正气。作者说,嵇绍之死,虽然没有嵇康死时的那般浪漫,却也是《广陵散》曲尽的余音,同为千古绝唱。而对于山涛,许多人认为他放弃隐居出来做官,是“竹林七贤”的叛徒。但作者认为,山涛虽然位居三公,骨子里还是渗透了竹林隐士的风韵,只不过是“大隐隐于朝”罢了。

  这种巧妙的人物对比,有时也不囿于两晋人物之间。《两晋脉望》中,作者提到西晋名臣张华,却不由得想到了秦朝的名臣李斯,这种跨越五百年的参照颇有意思。我读晋史的时候,也对张华这个人物格外注意,他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推开棋盘,力陈伐吴大略,方才有了后来的西晋一统。但正是这个才华卓伦的名臣,却在八王之乱中难逃一劫,身首异处,这跟李斯赴刑时的“黄犬之叹”颇为相似。张华强过李斯的一点是写下了奇书《博物志》,书里有许多奇异见闻,这也让博闻多识的张华有了“半仙之体”,然而他可猜不识之物,却终究避不开朝堂之祸。

  在《两晋脉望》里,作者以轻捷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许多熟悉的人物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比如,王羲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艺术成就非凡,但仕途却为这片光芒所遮蔽了。王羲之出身豪门琅琊王氏,又是太尉郗鉴的乘龙快婿,前景原本不可限量。但他的仕途却仅以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而告终。作者认为,这并不是因为王羲之耽于书法、无心为官,相反,他对政治曾经很有热情,也展现出一些才能。但他和谢安相比,多了几分拿得起、放不下的成分,“私隐非能隐,脱俗难离俗”。从王羲之的诗文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在当官与做神仙之间的矛盾和无奈。

  “脉望”这个书名,据说大有来头,它是古代笔记中记载的由书虫仙化的一种物。两晋的历史虽然久远,但那些人人事事却依然在字里行间中鲜活明晰。做一只“书虫”,细细品味一下那未曾从我们生活中远去的魏晋风度,想来也是一桩美事。

  (成长,作家、编剧,著有《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