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书评 >> 正文

用文学守护初心

发稿时间:2020-10-10 14:05: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马屹南

  第一次认识陈先云是在一份报纸上,她作为集团唯一下派的女干部扶贫工作结束归来,写了一份长达三四千字的工作感悟。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读完的那一刻,我的眼睛不自觉地湿润了。都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血,那《天赐》不仅是陈先云的心血,还是她作为奋斗在一线的第一书记挥洒的汗水和内心的苦乐。

  这部小说没有留守儿童文学常见的“卖惨”弊病,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任意评判,而是尽可能忠实、客观地呈现故事。但又并非照搬事实、直抒胸臆,更不屑人云亦云,而是加入了自己通过认真观察、深入思考以及实践验证过后的审慎取舍、积极探索。

  作为曾经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作者亲眼看到过留守儿童父母身不由己的艰辛与无奈,也深切体会到国家反哺农村的决心及力度,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自然异于芸芸看客。她用细致而精到的笔触,用文学的语言展现给读者一个个丰满的人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一段段独具慧眼的意境。它像一块璞玉,经得起读者的一遍遍“琢磨”;又如一棵苦菜,咬一口立马滋出令人心悸的苦涩,但细细咀嚼,就会慢慢回甘。

  整部小说建立在丰富的生活情感体验之上,但并没有为凸显生活的真实性而放弃文学性,之所以打动人,除了语言魅力外,更重要的还有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真情。作者自言:“我从农村走出来,很想重新回去看看在城市化如此迅速的当下,乡村是什么样子,我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正是因为这种情结,我把他乡当故乡,拼尽全力工作。从村里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陈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在用文学守护初心。

  人们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而图书是无限的。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天赐》没有仅仅把镜头对准学生,而是像一部电影,把孩子们的生活搬到了荧幕上。在农村孩子的生活里,没有电脑游戏,没有ipad,但是有下河游泳,有路边打枣,有属于农村、属于很多人童年的回忆和乐趣。

  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教授曾经讲述了一段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后说: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陈先云在扶贫一线攻坚的两年也恰恰如此,她的故事里的笑与泪、期望与困惑,甚至善良与丑恶,或许在那700多个日夜里,反反复复地在她身边上演,在所有“第一书记”的生活中出现,这就是属于她和一线干部的个人经历,不是仅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就能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的。

  作者在后记里说: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分享了村民和孩子们的快乐,目睹了他们的家庭不幸,但他们却像麦苗一样,经过严寒风雪,反而更加茁壮。这样的精神也时时在书中体现,我想,这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要担负的时代重任吧。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