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书评 >> 正文

她们是有着精彩生命历程的“不同能力者”

发稿时间:2021-05-25 11:57: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残障女性却又是残疾人中的弱势群体,有着双重困境,值得我们的关注。《阳光下的我们:残障女性口述故事》一书记录了中国20个城市20位残障女性的生命故事。读完本书我们会发现,她们通过努力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也让我们对残障群体有了新的认知。

  黄婷

  和残障女性的接触不多,但都印象深刻。

  之前去听一场由某杂志主办的演讲,汶川地震幸存舞者廖智是开场嘉宾。她穿着半身的白色连衣裙,故意漏出腿上的假肢,讲述着这些年来她与苦难、偏见、同情做斗争的种种努力。一度被她的乐观坚强感动得想落泪的我,听到那句“我不是和这个苦痛的灾难绑在一起,希望人们摘掉这个标签,正常地来看待我”时,瞬间逼退了想哭的冲动。是的,她已经见过太多见到她就哭的人,那这一次,就用她期待的方式,开开心心听她的故事。

  还有一次是采访一个盲人姑娘。原本还担心会触及她的伤心往事而不好开口问相关事情的我,因为电话那头热情开朗的声音和大大方方的分享,瞬间驱散了各种顾虑,和她开心地聊了起来,一度忘了她是一名残障女性。

  但这或许就是她们期待的结果,那就是不要把她们当成不一样的人,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她们。在看完《阳光下的我们:残障女性口述故事》(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版)一书后,我愈发坚定了这种认知。残障女性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凄凄惨惨,生活在各种阴暗之中。相反,她们在阳光之下肆意生活。尽管身体上某处的残缺会给她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也会经历诸多磨难,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创造属于自己,甚至不差于常人的精彩。

  被污名化的残障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为什么在大街上却看不见?”这是之前有人在网上发出的疑问。初看到这句话时,最先是惊讶于残疾人数量之多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身影并不多见的反差,然后便是开始琢磨起这个答案。原因之一可能是身体的缺陷而产生的行动不便,再有就是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备,最后则是因为他们惧怕别人异样的眼光。

  而这种异样的眼光则又分为歧视或同情两种。前者认为“残疾人就不应该出门,避免给人造成困扰”的不理解,这在这些年盲人带导盲犬出行时遇到的诸多拒绝和困难的新闻中便能看到。后者则认为“残疾人很可怜很惨”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被动接受他人的帮助。大多有同理心的人会是后一种,但实际上,同情虽比歧视好的多,但也不是她们愿意看到的。正如书中有人指出,许多人都“认为所有的残障是很穷的、很丑的或者很傻的状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残障是被污名化了的。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残障女性则又是残疾人中的弱势群体,有着双重困境,这也是本书主编杨柳聚焦残障女性的原因。残障女性如果想要自立,不依附他人生活,需要突破重重苦难。不仅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相信残障人也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到相关榜样,积极行动,而且要突破家人的保护和反对——因为在家人眼中,残疾人几乎无法自立,尤其是女性,更是会遇到各种看不到的危险和困难,所以她们只能依附他人而活。

  事实是这样吗?书中的残障女性有神经母细胞癌患者、先天性成骨不全患者、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患者、脊髓损伤患者和视听障碍患者等,但这并未阻止她们成为心理咨询师、运营专员、面包烘焙师、盲人化妆师和电商创业者……不仅能独立生活,还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她们讲述故事的方式或平静或激昂或诙谐,还有人将自己的经历比喻成游戏里的通关打怪。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你时常会以为自己在看普通女性的故事。事实上,比起残障女性,她们更愿意被称为“不同能力者”——她们只是身体功能与比人不同。她们希望“未来社会对我们群体的看法是残障和普通人,或者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是没有区别的。”

  长久以来,残障女性的形象被媒体塑造,她们的话语权掌握在他人手中,她们能发声的机会非常少。由残障女性讲述自己的故事,破除他人对她们处境的不符实际的设想,这便是该书的意义所在。也正是在访谈中,杨柳认识到“当今中国的残障女性已不再是传统认知里的弱者,而是有着精彩生命历程的独立个体”。

  看见差异 包容差异

  虽然残障的身份并不能阻碍残障女性正常工作与生活,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往往需要她们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勇气和努力。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不是仅凭她们个人就能做到,家庭、学校与社会,她们“遇到的障碍是需要社会大众共同去解决的”。

  一些残障女性生下来后就被家庭遗弃,但也有许多得到了家人的精心呵护与照顾。这些父母没有把她们当成家庭的负担,对孩子的付出让人感动。“融合教育”是在书中反复看到的概念,融合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开始有公司聘用残障人士,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也会相应地改善工作环境。“融合的环境”这一目标虽然目前还难以达到,但好在已有不少人在尝试。

  无障碍通道、厕所里的把手、有语音提示的电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在平时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却是残障人士出行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这从常常被占用的盲道就能看到。于是许多残障女性在访谈的最后,都表达了对无障碍设施的期待。

  正视残障女性,并不代表我们要忽略她们的需求。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待弱者的态度,而对残障女性的态度也能反映一个社会的包容度与多元化认知。读完这些残障女性的故事,能让人学会认识差异与尊重差异。她们通过努力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也让我们对残障群体有了新的认知。

  稍有遗憾的是,这本书记录的是中国20个城市20位残障女性的生命故事,于是也让人好奇,农村残障女性的生存处境如何,是否会更加艰难?有时看到农村残障女性权益受损的新闻,让人痛惜,也期待以后能读到有关她们的故事。

  前不久的5月16日是助残日,于是看到了很多有关残疾女性的新闻,如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律师”的90后女孩谭婷,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盲人学子周文晴和邬逸帆双双考研成功,如……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们感到惊喜,也对她们投去钦佩的目光。但是如果有一天,当取得成就的残疾女性不再成为新闻,不再只是个例,并且变得稀疏平常,那才是她们真正愿意看到的。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