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书推荐 >> 正文

通胀螺旋

发稿时间:2018-10-16 15:4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书名《通胀螺旋》

  副标题: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1939-1949 

  作者:张嘉璈 

  译者:于杰 

  书号:978-7-5086-9356-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10 

  定价:68.00 

    

  【内容简介】 

  《通胀螺旋》中,作者张嘉璈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嘉璈1889-1979),民国银行家。早年求学于日本庆应大学,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回国后进入金融界,先后担任中国银行副总裁、总裁,中央银行总裁、中央信托局局长;期间还曾担任铁道部部长、交通部部长。 

  任职银行界时,张嘉璈先生用其所学现代经济和银行知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更以其刚毅的性格和掌握的现代商业规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银行的独立性,引领了中国新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其关于中央银行的思想,在当时同步于世界,对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仍有影响。他因此获得了“中国现代银行之父”“民国银行先行者”的美誉。 

  抗战结束后,张嘉璈受命担任东北经济委员会主任。1947年,张嘉璈受蒋介石委托出任中央银行总裁,适逢中国通胀局势加速恶化之时,后于19485月辞职。1949年之后,张嘉璈移居澳大利亚,在大学任教并开始撰写《通胀螺旋》(英文版)一书,后移居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于美国去世。张嘉璈的兄妹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张君劢和张幼仪。 

    

  【译者】 

  于杰,从业于银行和投资领域多年,已翻译出版《时运变迁》、《管理美元》和《通胀螺旋》。目前还担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推荐】 

  一、《通胀螺旋》是民国知名金融家、“中国现代银行业之父”张嘉璈以亲历者身份回顾法币、金圆改革过程的力作,他的回顾和分析,是我们更全面理解信用货币、理解中国现代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素材,更是了解中国政经变迁不可或缺的文本。 

  二、本书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如工资、涨价、抢购、配给、薪俸、黄金、汇率、贬值等记录,百年不变、恰如眼前。中间的数据对比,不只可以作为国内各种(历史)争论的终极依据,也可与当下时事对比、同个人对比。 

    

  【精彩书摘】 

  推荐序 

  /托马斯·G.罗斯基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 

  中国在“二战”前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有一代银行家和金融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嘉璈(18891979)先生是他们中的翘楚。 

  1916年,张先生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担任副经理,他带头拒绝袁世凯迫使各大银行停兑的要求,此举让张先生在全国声名鹊起。袁氏的动议当时如果成功,那将在中国切断纸币同白银储备之间的联系,从而开启政府强占银行白银资产、纸币通胀的大门。 

  通过稳健诚信经营及成功地维持客户的存款价值,在没有政府支持或监督的情况下,张先生和其他银行家使得中国几家主要银行成为动荡的20年中金融稳定的基石。公众对这些银行家及其银行的信任度逐渐提升,从而加速了私营银行纸币对金属货币的替代。由此导致的交易成本下降推动了中国的商业化并减少了国内贸易壁垒。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在1937年之前的几十年间有所上升。 

  管理得当的纸币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纸币过度发行则会摧毁经济活动赖以存续的制度。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控制了包括中国银行(张先生已担任其总经理)在内的主要私营银行。两年后,日本的入侵迫使政府从首都撤离,同时也被迫放弃了曾提供大部分财政收入的沿海地区。 

  没有了税源,蒋介石政府随即通过发行纸币以填补税收下降和支出增加之间的缺口。张先生的书(原本用英文写就,今天才有中文版示人)用简洁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因此引发的通胀形势下的中国政治经济。关于这段历史,我在匹兹堡大学的同事、已故经济学家周舜莘教授有一本专业性更强的著作:《中国的通货膨胀,19371949》。 

  身为战时中国的交通部部长,张先生的著作围绕着官方举措和政府财政展开讨论,阐述了通货膨胀的起源。即便如此,我们从书中能够看到,作者认识到通货膨胀对普通居民生活的灾难性影响,因为投机比农业或制造业更有利可图,而当农民因为担心食品价格可能超过棉花价格而放弃棉花种植后,纺织品生产则陷入了停滞。 

  这本书是张嘉璈先生精通企业财务和公共财政的证明。后来的中国领导人得益于张先生的洞察力,使其民众免受失控的通货膨胀之苦。那些陷入通胀深渊的国家——比如最近的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应该思考书中所述的经验教训。 

  除了支持战前经济增长并留下有关中国通货膨胀的宝贵历史记录外,张嘉璈先生与当时的金融家同行一道,强化了中国的金融诚信文化,尤其是在上海地区,这种文化经受住了战争、恶性通货膨胀和苏联式经济规划的考验。在1982年访问上海期间,我遇到大隆机器厂的代表,大隆机器厂是一家成立于1902年的设备厂,1933年有工人1 300名,1971年的员工数达到4 300名。他们在谈到全额并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的重要性时使用了这样的语言:“维护我们的信用评级。”这不仅是我在1949年以后的论著中没有见过的,也是在此前与中国接待方交流过程中没有听到过的。这种思想是所有市场经济的精髓,也体现了张嘉璈先生的思想传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