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新书推荐 >> 正文

朱元璋十讲

发稿时间:2022-03-22 11: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基本信息】

书名:朱元璋十讲

作者:陈梧桐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月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忠实于历史事实、全面吸收朱元璋研究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以讲座体的形式和通俗的文笔,从十个方面,对朱元璋一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引起重大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客观阐述,最大程度地让普通大众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位声名显赫又与众不同的“草根皇帝”。

  【作者简介】

  陈梧桐,著名明史学家。1935年11月出生于福建安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杂志主编、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朱元璋研究会顾问。出版有《朱元璋研究》、《洪武皇帝大传》(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朱元璋大传》、《晚明悲歌:大明王朝灭亡之谜》、《黄河传》(第一作者,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明史十讲》(第一作者)等多部著作。参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多部。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样章试读】

  第九讲

  复兴以华夏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

  一、尊孔崇儒,制礼作乐

  明朝建立之时,面对的是元朝统治者实行蒙古文化本位的基本国策,导致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阻滞不前的局面。为了振兴传统文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重中之重便是尊孔崇儒,制礼作乐,重新确立儒家的独尊地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经过魏晋南北朝,道、释兴起,儒学受到严重挑战,但在唐宋又复巩固其独尊地位。到了元代,忽必烈虽附会汉法,但仍坚持蒙古本位的国策,从而构建起独特的内蒙外汉的政治文化二元复合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作为传统文化核心主干的儒学被边缘化,丧失了独尊的地位,儒士也被边缘化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开科举,明令“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程颢、程颐兄弟)、朱晦庵(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注释为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官本,使理学完成官学化的过程。但蒙古本位的基本国策未变,理学并未变成官方治国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儒学与儒士边缘化的境况没有改变。

  明朝刚建立,朱元璋即于洪武元年(1368)二月下诏以太牢(牛、羊、豕三牲齐备)祀孔子于国子学,遣使诣曲阜祭孔,并郑重诫谕使臣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儒学重新恢复了其独尊的地位。

  为了树立儒学的崇高地位,朱元璋大力提倡尊孔崇儒。他在登基的次日,即下诏召元代最后一位衍圣公、国子祭酒、孔子的第55世孙孔克坚入京朝见。四月,孔克坚入京朝觐,朱元璋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并赐田2000大顷(折合民间官田6000顷),赐宅1区、马1匹,月给米20石。十一月,诏以孔克坚之子孔希学为衍圣公,品秩由元代的三品升为二品,赐铁印,置衍圣公衙署,以其族人孔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立孔、颜、孟三氏教授司,立尼山、洙泗二院,并免除孔氏子孙及颜、孟大宗子孙的徭役。孔希学每年入京朝觐,都受到特殊的礼遇,“会班亚丞相”。孔希学死后,其子孔纳袭封衍圣公,当时丞相已废,他每年入京朝觐,都可乘坐驿站的车船,召见时位列文臣之首。十五年四月,诏令全国通祀孔子。五月,京师国子监落成,又释奠于先师孔子。到第二年二月,据谏官关贤的报告:“国朝崇尚儒术,春秋祭享先师,内外费至巨万。”尊儒之风,盛极一时。

  儒家的学说之中,宋代的程朱理学在先秦儒学的外王之外,着力解决内圣问题,使内圣与外王有机地贯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理论体系,因而也更加适应在战乱的废墟上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因此,朱元璋对程朱理学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登基之后,朱元璋继续任用元末朱学在浙东金华(婺州)的传承人物,让他们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或礼乐制度、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进一步确立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如金华朱学的正宗传人柳贯、黄溍的弟子宋濂,自召至应天,即除江南儒学提举,受命教太子读经,寻改起居注,恒侍朱元璋左右,备顾问;明朝建立后,历任翰林院学士、赞善大夫、知制诰、《元史》修撰总裁等官,除为朱元璋谋划建国方略外,还参与礼乐制度的制定,“一代礼乐制度,濂所裁定者居多”。师从郑复初受濂洛之学、继承“儒先理学之统”的刘基,奉召至应天后,除不时“敷陈王道”之外,还为朱元璋削平群雄、平定天下献计献策;明朝建立后,历任御史中丞、赞善大夫、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参与制定律令、完善科举制度,编定“戊申大统历”和《大明集礼》。柳贯、黄溍的另一个弟子王祎,洪武初年受命参与礼制的制定,并与宋濂共同出任《元史》总裁官,与之一起将金华朱学“文道合一”主张写进《元史》的《儒学传》;《元史》修成后,擢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又奉诏预教大本堂,教太子和诸王读经。元代金华著名理学家许谦之子许存仁,受命出任国子学第一任祭酒长达10年之久(包括吴元年),对树立程朱理学在教育部门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还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提倡读经。他反复告谕群臣:“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夫《五经》载圣人之道也,譬之菽粟布帛,家不可无。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他除经常命儒士为皇太子、诸王和文臣武将讲授儒家经书外,还规定学校生员必修《四书》《五经》。北方经过长期战乱,经籍残缺,洪武十四年四月朱元璋特地颁赐《四书》《五经》于北方学校,“使其讲习”,还特命国子学祭酒许存仁教授生徒应“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在国子监与各府州县郡学均立有一块卧碑,上刻几行大字:“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主”,“不遵者以违制论”。全国的科举考试,一概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以程朱注疏为准。举国上下所有思想言论,都被纳入程朱理学的轨道。

  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的内容非常庞杂。朱元璋对它的利用是从维护、巩固君主专制的需要出发的,凡是符合这个要求的便积极加以提倡,不符合这个要求的就加以抛弃。孟子是儒学的“亚圣”,他的著作历来被当作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朱元璋读《孟子》,见《离娄》篇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等几句话,“怪其对君不逊”,大怒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下令撤去孟子在国子学孔庙中的牌位,规定“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刑部尚书钱唐抗疏入谏,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后来才又恢复孟子的牌位。但是,朱元璋对《孟子》中那些有悖君权神圣的语句,还是极为不满。洪武二十七年(1394),特命老儒刘三吾编辑《孟子节文》。刘三吾按照他的旨意,将《尽心》篇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篇的“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可杀”一章、《离娄》篇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章、《万章》篇的“天与贤则与贤”一章,以及“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等,甚至连引自《尚书·汤誓》的“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都统统删去。全书总共删去85条,只留下170多条,然后刻版颁行全国学校,规定删除部分“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