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新书推荐 >> 正文

跨越民族文化 促进民族融合——评朱崇生《伊犁日志》

发稿时间:2022-08-08 12:48:00 来源: 中国作家网

  几年前,扬州女作家朱崇生不远千里来到新疆伊犁采风,整个行程时间一个多月。这次新疆之行让朱崇生收获巨大,她对这次伊犁之旅作了详细的记录,进而创作出版了《伊犁日志》(作家出版社2021年8月版)。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特别注意到扉页上印有这样一句话:“愿我们永远走在多民族和融共生的大道上!”确实如此,朱崇生的这本新作,生动地记录了她这一段跨越民族文化、见证民族融合的旅途。

  不同于许多人的新疆之旅,朱崇生的新疆万里行并不仅仅是到新疆作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观光,也不是到那里去寻胜猎奇,更不同于蜻蜓点水式的采风,而是将自己融入到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去。朱崇生的这次新疆之行,目的非常明确,她是为了撰写乌孙公主刘细君的传记而前往细君公主远嫁的伊犁,通过了解乌孙国后人即哈萨克人的生活环境,走进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从而实现跨民族的心灵对话。

  朱崇生出生于扬州,是乌孙公主刘细君的“娘家人”。西汉时期,刘细君受汉武帝之命远嫁乌孙王。过了将近2000年,朱崇生从扬州出发,追寻细君公主的足迹,跨越数千里来到西部边陲。从扬州到伊犁,不只是空间上的遥远,更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精神的巨大差异。扬州地处长江下游,虽然居于长江北岸,却属于江南文化圈,是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一年四季分明,盛产稻米鱼虾,形成了以农耕为代表的江南田园人文风貌。而地处大西北的伊犁则在天山以北,地形以草原为主,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从而形成了迥异于扬州的游牧文化。扬州与伊犁两地的人,不仅脸型轮廓不同、语言文字各异、服装配饰有别,而且在生活形态、劳作方式、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也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从空间到精神上的阻隔。然而所有的阻隔都可以通过相互交往、交流得到化解,朱崇生从扬州来到伊犁,通过艰苦的努力,消除了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阻隔。《伊犁日志》生动而细致地记载了这一过程。

  朱崇生在出发之前听到了“天山的神秘召唤”,也就是说,她去新疆不仅仅是一次规划好的采访行程,更是带着神秘和好奇,怀有一种“天命感”去见天山。但当她来到天山的大草原,首先感到的是生活上的不便,这是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现代化城市的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当她住进牧民毡房的时候,她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内急问题,平日在家穿惯的鞋子不能适应草原上的行走,草原上的卫生状况也需要她渐渐适应,睡觉时不知道要生炉子而挨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首先要从同吃同住开始,要让自己逐渐适应当地人的生活,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需要进一步了解当地人的“民性”。这就需要通过交往,在交谈和行动中加深对当地人的了解,消除因文化和习俗的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朱崇生与“草原小公主”的交往就很具有戏剧性,两人从最初充满野性的互相敌视,发展到彼此能够和平相处。在这过程当中,朱崇生理解了她的“捍卫”和她“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而她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哈萨克人的性格。正是由于理解、包容和尊重,朱崇生将自己融入到了阿依努尔、塞尔江、阿尔达克、古丽巴、艾登江、别克波力等哈萨克人之中,彼此成为亲人,从而初步跨越了民族文化的阻隔。

  不仅如此,朱崇生还努力以自己的心走进哈萨克的文化。许多人只记住了草原自然风光的美,对于草原真正的魅力却知之甚少,甚至还可能产生一定的误读。而认识草原和自然,正是认识生活在草原上的各民族的出发点,因为草原的民族文化是由草原自然滋养出的。在朱崇生眼中,天山那“一座连着一座的山体”,“像游牧民族女人的巨乳”,表现出庄重而圣洁的美。在伊犁,朱崇生拜谒了哈萨克族杰出的诗人唐加勒克,唐加勒克的诗歌吐露的正是哈萨克人的心声,表现出哈萨克人的草原精神,是哈萨克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代表。更重要的是,朱崇生对于刘细君西嫁以及从乌孙到今天哈萨克文化的演化有着深刻体认和感悟,对于汉—乌(哈萨克)文化的融合有着深刻解读。当朱崇生来到赤谷城展开探秘、来到细君公主墓前沉思和冥想,给西北草原带来扬州的江南文化时,她已不是一个来到新疆的普通游客,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而是一个勾连汉哈古今、促进民族融合的文化使者。

  在《伊犁日志》中我们还看到,朱崇生在这次伊犁之行中,不仅深入到哈萨克的文化精神之中,而且还广泛接触和了解了新疆的其他少数民族。她走访了察布查尔县,追溯锡伯族先人数百年前的移民史;她与维吾尔族兄弟由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她还结识了生活在伊犁的蒙古族和克尔克孜等民族的人们。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结识了所有能够接触到的新疆各个民族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在新疆的生活和游历强化了她性格中的豪爽和直率,哈萨克人的性情融入了她的血液之中,她还从一些后辈身上深切感受到了民族融合的力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但是由于空间的巨大阻隔,各民族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以各种方式来努力消除这些阻隔,加强各民族间的沟通与联系,加深彼此的理解和情谊。朱崇生的这本《伊犁日志》,通过作者的自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展现了民族之间、地域之间以及古今之间文化交流与精神交往的生动案例,为我们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建立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经验,也为建立民族交流理论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范本。(孙德喜)

责任编辑: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