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牵风记》获茅奖 徐怀中:九十岁再出发

发稿时间:2019-09-18 09:12:16 来源: 新民晚报

 

  徐怀中近影

  徐怀中和夫人

  1956年在昆明写作

  1954年,25岁的徐怀中发表了处女作中篇小说《地上的长虹》。自此,他在文学的高原锲而不舍地跋涉,1980年短篇小说《西线轶事》以九万余读者直接票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被誉为“启蒙了整个军旅文学的春天”,无愧于“当代战争小说的换代之作”;2014年,《底色》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2019年,徐怀中以90岁高龄攀上文学的高原,长篇小说《牵风记》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徐怀中是历届茅盾文学奖年纪最长的获奖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元气充沛,如此青春、激情、浪漫、空灵、唯美、神秘、诗意、简约,充满画面雕塑感,字里行间流淌着高山流水般的天籁音韵,恰如军事文学开出的一朵奇葩。

  很难想象,鲐背之年的徐怀中是以怎样的毅力完成这部大书的。老来体弱多病,写作只能时断时续,加之在文字上抠抠搜搜,简直谈不上有什么进度,十多万字的一部小长篇,竟在手上团弄了四个年头。

  完成后,徐怀中在《牵风记》扉页郑重写下“献给我的妻子于增湘”。一如他的每一件作品,《牵风记》的写作同样凝结着于增湘太多的心血,他愿意以这献词,表达对终身伴侣的感激之情。

  1 《牵风记》的“风”

  其实早在1962年,徐怀中就曾着手写作长篇小说《牵风记》,写了近20万字,却不得不将书稿烧掉。

  当初那一部书稿,是从正面描写1947年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取得战略进攻历史性胜利。小说笔墨所至,正是作者所亲历过的,那一段充满艰难险恶的悲壮历程,如同身体的烙印,始终伴随着徐怀中生命的延续,永远不会淡忘。

  时隔半个多世纪,《牵风记》出版,已与初稿大不一样。有的老同志读了说,刘邓野战军浩浩荡荡挺进大别山,胜利完成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难道就像小说所写,竟是如此简而单之走过来的吗?又有人讲,青年作者这样写情有可原,竟然是出自亲身经历了战争全过程的一位老作家之手,让人无法理解。

  “可以想见,他们心目中认为我应该写出的,正如我1962年未完成的初稿,正面全景式地反映这次重大战略行动,记述野战军如何历尽艰险,取得千里跃进及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伟大胜利。问题在于,历经几十年之后,我交出来的完全是另外一本书,前后两个文本,虽是同一个书名,却不可同日而语。”徐怀中解释,《牵风记》的书名,可以理解为,在总体力量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突破战争史局限,牵引战略进攻之风;《牵风记》原稿与今作,在立意与创作方法上都有显著差别,亦可理解为牵引个人写作转变之风;“风”为《诗经》六义之首,而《国风》部分的诗歌,大多是反映周代先人们生活的恬淡浑朴愉意跳脱,或表现青年男女浪漫爱情的,与小说意涵相契合,也不妨理解为牵引古老的“国风”之风;“牵风”二字,原本空幻,作其他意象联想也未尝不可。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