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专题”新书发布会举行

发稿时间:2019-12-02 10:02:00 来源: 人民网-读书频道

 

  
  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电 近日,以“探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逻辑”为主题的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这一专题为周星教授结合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方法,对中国本土社会及文化进行探究的系列著作,《生熟有度——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一项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道在屎溺——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百年衣装——中式服装的谱系和汉服运动》是这个系列的起首三本。发布会围绕着“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专题”系列的三部新著展开,丛书主编周星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和社会学博士杨娜进行了座谈。

  现为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所长的周星表示,自己深受费孝通先生将人类学与民俗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影响,他一直在体会中国日常生活里面包含的文化逻辑、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中国老百姓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怎样找到幸福或者怎样建构幸福感,这些东西通常在我们所谓高大上的学问里经常被忽视,而这正是人类学和民俗学最大的贡献,即让普通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的话题。所以他会关注人的排泄行为、着装行为的变化及其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周星教授指出,目前中国正进入一个日常生活的变革时代,包括人们的衣、食、住、用、行、厕所、垃圾七个层面,这七个层面都解决了,也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真正进入现代社会。由此,周星谈到他今后可能还希望通过研究垃圾分类来探讨人与物的关系等研究计划。

  另一位嘉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指出,人就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问题,也体现出社会发展和文化观点的变化。他认为,人作为动物被文明化,生活进入现代具有更好的物质财富、更好资源时,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现代化升华转化,一方面又是传统的延续,这两个线索在微观的身边的个人身体性的方面做出选题,特别能有力量发挥民俗学、人类学从普通人、从日常生活来关心大问题的优势。

  作为汉服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嘉宾杨娜博士回顾了周星教授对自己的帮助,她进而谈到,旨在推广汉服的汉服运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穿着。以日常穿着实践来推动社会的接受,是汉服运动今后的努力和发展方向。当然,这种穿着实践也就要理论及学术层面的引导,尤其是人类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启发和引导。

  在《生熟有度》中,作者拓展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熟”这一对概念,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分析之中。周星教授发现,“生”与“熟”是汉人社会与文化中的一组基本的分类范畴,它既用于食材、药物、土地等的分类,也用于工艺、书画艺术等的区分;既用于对个人成长阶段和社会身份状态的划分,也用于人际关系程度的区分;在历史上,这一对概念还被用在以不同族群关系确认的民族认识上。在这些事务上的“生/熟”区分背后都有深刻的、普遍性的文化寓意,因此这一对概念可以作为解读中国汉文化整体逻辑的一个密码。

  《道在屎溺》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厕所革命展开论述,指出当前的革命是中国当代生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变革的方向。本书是中国人类学者第一部相关主题的原创性著作。周星教授在此书中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我国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的变化;另一方面,探究了中国人的污秽观、卫生观以及公共性观念、文明论观念等的发展和变化。

  《百年衣装》梳理了中国社会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式服装的各种社会动态和文化实践。作者讨论了长袍马褂、中山装、旗袍、新唐装、新中装、中式礼服等中式服装百年来的演变轨迹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尤其关注了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兴起的“汉服运动”,并对中式服装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立足本土社会,透过国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习俗,探究对中国社会内部的深入理解。”周星教授谈到,收入此系列的若干专题性研究,大都是在上述理念的支持下,历经十多年乃至数十年的认真思考与探索逐步完成的。他希望,这些缘起于个人的学术趣味的专题研究,能推动国内公众的本土文化认知,进而引导公众达致更为深刻的文化自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