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江城花儿开

发稿时间:2020-02-17 15:37: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元旦过后,春节将临。想念武汉,想回家过年了。

  近两年,客居京郊,逐渐习惯了在北方过年。习惯了春节吃饺子,逛庙会,和家人一起游故宫。中午,在太和殿或者乾清宫旁的椅子上,晒晒太阳,打个盹。然后,在潮白河的冰面上,自由地滑行。

  但是,我仍然忘不了武汉的热干面,忘不了过年的时候,家里热腾腾的排骨藕汤、腊肉炒菜薹、黄焖肉丸子,还有春卷。遇到春雪,东湖梅园的梅花开了,便和家人一起踏雪赏梅。满园的清香中,春便悄悄地来了。

  春节前夕,回到武汉。我的家,就在汉口火车站附近,就在华南海鲜市场附近。我家所在的唐家墩街,成为武汉的疫情高危地段。得知我此刻回来的朋友惊呼,你怎么这个时候回来啊?这附近都是最危险的地方啊!

  我开始每天关注疫情的发展。这么大的疫情,来得这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各地的医护人员源源不断紧急驰援武汉。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是医院,承担风险最大的是医护人员,医院成为拯救生命最关键的战场。

  那些为防控疫情而奋战的白衣天使,让我们切身体验到“救死扶伤”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就在武汉中心医院,许多医生都病倒了,更多的人又顶上去。耳鼻喉科的袁琨主任告诉我,她们科室有八个医生自告奋勇去了第一线。八人中有的孩子还小,有的亲属也病了,但是都义无反顾,穿上防护服和成人尿不湿,就进隔离区了。袁琨主任还说,现在的医院里,哪里都是前线。

  是的。哪里需要拯救生命,哪里就是前线,奔向前线是医护人员的天职。疫情暴发后,武汉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主治医师朱彬,正在上海华山医院进修学习。他当即提出申请,返回武汉,要和同事们在一起。他紧急联系前往武汉的航班及火车,但是航班取消,火车停运。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先飞湖南长沙,再辗转租车回武汉。朱彬到了长沙联系租车公司,租一台车需要三千多元。但是公司听说他是医生,要赶回武汉救治病人,二话不说,当即表示,免费送他回武汉。

  像朱彬这样主动返回前线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疫情暴发,很多人却选择了“逆行”,选择了冲向前线。既然是“前线”,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前线就是生死线。上了前线,就要面对生死的考验,而许多平凡的医护人员,选择了义无反顾,着实令人感佩。

  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自从上了前线,每天只能睡两到三个小时。谁都知道,ICU,也就是重症监护病房,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为了抢救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常常会有患者的体液、血液喷溅出来,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非常大。为了降低被传染的风险,胡明便叫年轻的医生护士都出去,手术室里只留下自己与一位名叫沈斌华的医生。

  胡明年龄其实也不大。他的妻子是这个医院的护士长。儿子今年才九岁。疫情暴发以来,夫妻二人都铆在了第一线。除夕夜,他俩只能通过手机与儿子视频通话。

  “听话吗?儿子?”

  “听话。”

  “想爸爸吗?”

  “想!心里想!”

  听到儿子这么说,硬汉子胡明的眼睛也潮湿了。

  是啊,谁无父母?谁无妻儿?谁的生命不是最宝贵的?但是胡明说,ICU是救治患者的最后一道关,如果我们都退了,还能指望谁呢?

  年轻的一代同样有热血、有担当。

  年轻的女孩子,谁不爱美呢?一头秀美飘逸的长发,是许多年轻女孩的最爱。但是,为了上前线,为了迅速穿戴防护服,同时,也为了尽量降低感染的风险,一个个俏丽的美护士,纷纷拿起剪刀,剪去长发,变成奔赴前线的“花木兰”。

  1月27日下午,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三十一位护士相互剪掉长发,走向第一线。一把把黑亮的长发被收藏起来,这是一个个平凡的女孩人生中珍贵的纪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是一位九〇后漂亮女孩。她也有一头乌黑秀丽的长发。走向第一线的前夕,她不但剪掉了长发,而且,干脆理了一个光头。一头秀发的她,与光头的她,形成鲜明的对比。家人和同事们见她理了光头,心情都有些沉重。单霞却幽默地说,本来年前就准备换一个发型的,结果还真如愿了。没关系啊,头发没有了,还会再长嘛!现在首要的问题,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去救更多的人。

  最质朴的语言却是最有力量的。单霞的话是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心声。此刻,她们是战士。在这次空前的防疫保卫战中,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牺牲。当我看到,这些女孩累了,困了,就在医院的休息室地上和衣而睡,摘下口罩后,满脸勒出深深的印痕,我真的只有一个心愿:好好休息,保重自己,千万别累倒了啊!

  防疫战斗一旦打响,前线就是一个多兵种相互配合的整体。除了关键的医护人员,后勤保障、设备装备、整个战斗运转的链接,一环也不能少。

  例如,120急救中心的担架员们。

  武汉急救中心的担架员们,大多是外地来汉的农民工,平均年龄四十多岁。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放弃了回乡与亲人团聚过年,选择留了下来,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急救中心抢救的都是危重病人。担架员们是最早接触患者的群体。五十岁的于晓东是一位东北汉子,家在大兴安岭,在武汉急救中心做担架员,已经十七年了。他坦率地说,工作比平常累,精神上也有压力,毕竟是传染病啊。但是他又说,急救中心的工作就是救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不能当逃兵嘛。

  二十六岁的韩银飞,是担架队中少有的大学生,也是担架队中的临时工。适逢春节,他完全可以回家过年,没有人会去苛求一个临时工。但是韩银飞也选择留了下来。战场不相信眼泪,抗疫也没有临时与正式之分。上了前线,就是战士;抬起担架,就是冲锋陷阵。二十六岁的大学生,穿上白色的防护服,与那些担架队的战友们一起,奔向了前线。他说,疫情这么紧张,担架队正是缺人手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要出点力。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武汉防疫保卫战正处于最胶着、最关键的阶段。火神山医院建起来了,雷神山医院建起来了,一个个方舱医院建起来了。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向武汉,奔向湖北,此时此刻,正日夜战斗在防疫保卫战的第一线。医院里,那些彻夜不眠的窗口,是多少人牵肠挂肚的眼睛啊。

  朋友发来了照片,说家里的水仙悄悄开花了。是啊,这个时候,东湖的红梅也应该香了。然后,三月,武汉大学的樱花也会如雪绽放。四月,江南的油菜花会金灿灿的,像一片片云霞。在这场争分夺秒、舍生忘死的战斗中,我们一定会战胜凶猛的病魔,迎来清洁的蓝天。那个时候,江城的每一片花瓣,都是武汉人铭记抗疫英雄的心香。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7日 20 版)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