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铸就精神高地 引领社会风尚——读《为新时代塑像》

发稿时间:2021-06-19 12:38:00 来源: 光明日报

《为新时代塑像》郑晋鸣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每天升国旗,是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选自《为新时代塑像》

  【读书者说】

  一个时代楷模,就是一座闪亮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航程。学习时代楷模,就是用榜样的力量,树立时代标杆、引领社会风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时代楷模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崇高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涌现出王继才、毛相林、赵亚夫、李银江、王强等一批新时代先锋模范人物,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硕成果,鲜明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向时代楷模最好的致敬,就是学习他们的精神,汲取英雄的力量,创造新的历史。时代楷模不是敬而远之的“高大上”,而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人”。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精彩鲜活、富有说服力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粒石见峰,于平凡中见精神,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化作自觉行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准确、生动鲜活地宣传报道他们的事迹,是一件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这就如同一座桥,通过它我们才能走近楷模、感受楷模、学习楷模。

  毫无疑问,郑晋鸣的纪实文学作品《为新时代塑像——郑晋鸣笔下的时代楷模》,就是这样一座桥。正是通过这座桥,“一个人感动一个国”的王继才、书写“愚公精神当代传奇”的毛相林、“在泥土中叩问生命的意义”的赵亚夫、彰显“敬老院院长孝与忠”的李银江、“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王强,一个个可亲可敬、生动鲜活的时代楷模走进我们的心灵,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铸就了新时代的精神高地。

  通过这座桥,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楷模踏实干事、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有精神就有力量,就有那么一股子气、一股子劲。

  这本书中记录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下庄人脱贫致富的故事,彰显着这种可贵的奉献精神。从开凿绝壁天路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走上乡村振兴的致富路,重庆巫山下庄村靠的就是那么一股子劲儿。毛相林,这个被称为“毛矮子”的小个子男人,43年不改初心,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花费13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硬是蹚出了一条致富路,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树立了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光辉榜样。还有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生活中默默奉献,只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李银江从孝老之爱中升华出爱人之仁,以平凡的人生实践传递道德的高度和人性的深度,李银江对孝道超越血缘的坚守和传承,像沙砾般细碎,却是一剂社会道德的良药,这种最朴素的力量,撑起了人世间的大爱,也彰显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格局与情怀。

  通过这座桥,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楷模坚毅执着、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秘诀就在于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境逆境,都始终保持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路走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美好憧憬中展开,改革开放在“杀出一条血路”的敢闯敢试中破局开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让中国社会“日日新,又日新”,为中国发展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本书中记录的全国农业专家赵亚夫,就以“矢志探索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奋斗姿态,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共产党人的坚毅执着、迎难而上。赵亚夫是江苏省农科院镇江农科所退休所长,是著名农业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60年如一日埋首土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助力农民实现“中国梦”。退休后20年,仍主动选择扎根农村,不仅带领一个原本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实现了小康,还帮助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实现了现代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亚夫完成了党对农民的承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完成了科学对土地的承诺。

  通过这座桥,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楷模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开山岛离最近的海岸有12海里,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在这个岛上,一守就是32年。整整32年,夫妻俩每天过着同一天的生活,其中20多年,全部都是没有水没有电,只有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的日子。枯燥、孤独、无助、绝望,夫妻俩把所有心酸、痛楚咬碎了往肚里咽,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在孤岛上冉冉升起,让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成为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正是因为这份信念和信仰,一个从来没有服过正式兵役的人,一辈子坚持与迷彩服做伴,以民的本分,完成了兵的职责。

  这本书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70后青年教授:毕业时,他放弃优越的工作,毅然决然选择扎根高等教育贫瘠的苏北,20年来,真真切切搞教学、扎扎实实做科研,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钻研深刻,成果丰富。20年的从教生涯、科研之路,没有一丝浮躁、一刻抱怨,不幸积劳成疾,2008年,他被确诊为恶性肿瘤,2012年9月离开人世,年仅42岁。他叫王强,当病痛如恶魔般吞噬和折磨着他,王强却用惊人的意志淡忘所有的疼痛: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著作,他让妻子把电脑搬到病房;病榻上的四年,他坚持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论文;为了自己所带领的学科组能够不断出成果,他坚持和大家并肩战斗。王强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诠释着一名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守和抵达。这是爱国情怀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也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伟力。

  一本书,一座桥,一道光。纪实文学作品《为新时代塑像——郑晋鸣笔下的时代楷模》通过五位时代楷模的感人故事,深刻揭示了英雄的价值内涵、时代精神,极大地增强了时代楷模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它所透射的光和热,必将如同一粒粒种子,撒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激励我们向时代楷模看齐,继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荣光!

  (作者:艾斐,系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