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故乡情怀与英雄情结——读苗勇新著《晏阳初》

发稿时间:2021-10-24 16:57:00 来源: 工人日报

  苗勇众多作品中,有一个占比很重的鲜明特色,那就是对故乡巴中的呈述与热爱,其近50万字的新著《晏阳初》依然沿袭了这一脉向。

  关于晏阳初,我最初是从同学口中知道的,但仅止于巴中有个名人叫晏阳初,那时我在万源县城念初中。后来,我陆续读到介绍晏阳初的一些文章和书籍,自认为已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同学口中的那位乡党,直到这几天读了苗勇笔下的《晏阳初》,才又脸红地知道,我所知甚少。

  之前读到的晏阳初,是平面的、色彩单一的晏阳初,苗勇对晏阳初的呈现就不同了,既是历史事实的陈列,更是文学艺术的建构。

  全书由三条线自然穿梭、交集构成,除了事业线,苗勇还着力垒砌了情感线和故乡线——这是此书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核心密码。

  关于事业线,作者梳理、绘写了传主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到一战欧洲战场,到中国大地,到菲律宾,到世界诸国,凭一己之力,聚集同志,以民间行为方式,推动、整合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广大乡村直面“愚、贫、弱、私”的农民兄弟,成功开展的一系列实践:用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用卫生教育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发扬团结力。

  在情感线里,从晏阳初对亲友的情,对妻儿的情,对师长的情,对故人的情,对同学同事的情,对祖国的情,对人类尤其是对农民的深沉情意中,读者感到的是,那个在时间和空间的语境里都远离自己的平民教育家,其实就是我们在农贸市场看见的一位摆摊的低收入市民,在乡村田坎上遇到的一位戴草帽、挽裤管的农技干部。

  准确地讲,我说的故乡线,也是一条情感线,既指晏阳初对故乡的情感,亦指故乡对晏阳初的情感;既指传主牵肠挂肚的狭义的巴中,亦指传主踪迹累叠的巴蜀大地。在作者的书写中,晏阳初对故乡的情感,贯穿了他漂泊五洲四海的一生。在香港,“他想到了史文轩兄妹为他的读书慷慨解囊,想到了远在巴中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和亲人,想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在巴黎,“晏阳初收回目光,摆开架势,打了一趟拳。这还是童年时在家乡巴中时,央求二哥教的呢”。海外学成回到祖国,“一踏上回巴中老家的路,晏阳初就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本书作者行文介绍晏阳初的同时,不时穿插对晏阳初的评论。从这一表征看,将这本传记归类评传文学体式也未尝不可。

  晏阳初无疑是文化英雄,一名出自巴中、完全彻底不折不扣的世界级文化英雄。而与生俱来的古老的英雄情结,不仅结实在苗勇这个名字上,更结实在整部书的阳光、雨水和晨钟暮鼓中。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作者在后记中道出了底牌:“原来,远在几十年前,那个从巴山深处走出来的名叫晏阳初的寒门子弟,在神州广袤的农村里,和一群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进行着一场多么广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他和他的同事,躬身前行,一心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进着。后来,他把自己的乡村改革理念,推向全世界,为地球上最苦难的人们的幸福,穷尽了一生的心力。不知道者,是无知。现在,我知道了,而不告诉更多的人,就是对伟人的不敬。一个愿望就在心里悄悄滋生:总有一天,我要写一本书,写一写晏阳初,写出我心中的仰望,让许多尚不知道他名字的人,熟悉他,理解他,记住他,缅怀他。同在桑梓,后辈如我,以笔为口号,当是最好的纪念方式。”(凸凹)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