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读书乐:“小书痴”走进大天地

发稿时间:2022-01-27 13:30:00 来源: 光明日报

  【新春走基层·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3】

  放假了,小学生于点手写了一张假期日程计划表,用红黄两色磁钉固定在白板上,抬眼可见。

  作业很少,每天写30分钟足够了。更多的时间,留给阅读。于点觉得,这个寒假,才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理想假期”。“上午读书2小时,下午读书1小时。”他是这样安排的。还觉得不满足,“‘哧溜’一下,瞬间就读完了”。

  “用‘小书迷’来形容他远远不够,他一捧起书就完全沉进去了,简直是个‘小书痴’。”于爸爸笑着说。

  于点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读五年级。走进他家,最多的家具就是书柜,门厅有、客厅有、书房有、卧室也有。书到处都是,不仅“住”在书柜里,也常常“跑”到桌椅、床铺、沙发、茶几上。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于点常常随手抄起一本书来读,或粗略浏览,或沉浸其中。

  读书是于点假期的重心,童话、科普、科幻、历史、地理、武侠等都在他的阅读范围里。

  “我对儿子的阅读期待比较高,但没有特别精细的规划。我希望他的阅读是相对自由的,经验和教训都由他自己从阅读中获得。”于爸爸说。

  于点读书是“快手”。一本10万字左右的小说,最多一天就可以读完;一本杂志,也可以一两个小时就通读一遍。

  “读不同的书快慢不一样,每个人的阅读速度也不一样,重要的是阅读之后要真能有所得。”爸爸告诉他。

  有所得不是立马见效的,但小变化慢慢发生。遣词造句的“不走寻常路”就是其一:比如,用“练”组词,会写“团练”;用“家”组词,非要组“家丁”。

  知道现在自己读了多少本书吗?“不知道,没数过。”

  做笔记吗?“存在自己心里就行。”

  一开始的于点,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开学第一课的《我是中国人》,我读得磕磕绊绊,感觉一句都不懂。”

  “我们一边教他识字,一边鼓励他自主读书。二年级寒假,我带着他把前三册语文书通读了两遍。他忽然开窍,能独立读书了,还一发不可收。”

  于是,于爸爸持续不断地买书,闲置不要紧,暂时没有兴趣没关系;读错字也没什么大不了,及时纠正就行了,“印象反而更深”。读《水浒传》,把“花荣”读成“花宋”,把“扈三娘”读成“巴三娘”;读《哈利·波特》,把“霍格沃茨”读成“崔格沃茨”……回忆起来,都成了趣谈。

  老师讲《枫桥夜泊》,他会跟老师讲出对“钟”的不同理解;之前在夏令营,老师常说:没有于点,这课缺少一种味儿;看到表情图,他立马联想到金庸书中的功夫:乾坤挪移、如来神掌、潜龙在渊……几乎写满一页纸,换来同学们羡慕的眼神。

  于爸爸唯一担心的是,看书太疯狂,千万别近视了。

  “不会,动静结合。这不是吗?!”于点指着日程表。

  果然,每天推拉健身环半小时,跳绳一千个,一周打两次乒乓球……都在计划中。

  (本报记者 靳晓燕)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