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岭南三大家与清初文坛

发稿时间:2024-01-29 11:19:00 来源: 羊城晚报

  □宋健

  我与王富鹏先生的结缘,是因撰写《王南村年谱》。王煐,号南村,是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曾以吏部郎中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卸任后,又因事滞留广州两年余。在粤八载,王煐与岭南文士时常雅集唱和,关系融洽,尤与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龚章、吴文炜、王隼等交往密切。在京师,王煐即与梁佩兰相识;莅惠之初,即拜访了屈大均、陈恭尹。康熙二十八年春节,屈大均就是在王煐官署度过的,后来,陈恭尹又成了王煐府上的西席,教授其子读书、作诗。康熙三十一年(1692)九月,王隼编成《岭南三大家诗选》,王煐资助刊行,并欣然作序。这篇序文,是最早综合研究、评价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重要文献。

  王富鹏先生长期对岭南三大家有深入研究,王煐与岭南三大家关系之密切,我在撰写《王南村年谱》时多有请益富鹏先生。此次王富鹏先生《岭南三大家与清初文坛》出版,让人耳目一新,书中较初版完善丰富,增添了新发现的大量文献资料,并且根据这些资料获得的大量新的学术成果也跃然纸上。

  该书对三家诗文的评价客观公允,言必有据,绝不溢美拔高。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一般会倾注一定的感情,不同程度的主观倾向常会不自觉地介入,如把控不当,就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富鹏先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力求做到言必有据,避免主观臆断。

  比如,关于三大家的诗歌成就及序第,向有争论,崇屈、崇陈、崇梁者皆不乏其人。富鹏先生作为一个纯正的学者,尽力使主观隐退,而让事实和文献说话。他详细梳理康熙至近代诗坛和学界对三大家诗文的选录和评价的情况,得出屈为首、陈为次、梁殿后的结论。这一序第是综合数百年间人们的多种评价得出来的,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非某人以其好恶所能改变。这就保证了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让人信服的。类似的论述所在多有,例不多举。

  对三家交游的论述审慎客观。明清易代之际,屈大均、陈恭尹这样的明代遗民与贰臣及清朝官员的交游具有典型意义。此书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这一问题,以期呈现明清鼎革的特殊历史时期士人的生态和心态。清军入主华夏,前明文人士大夫除舍身殉国者外,面临的人生选择不过是顺从、反抗、逃避这三条道路,而这三条路却没有一条是平坦的,选择哪一条,都会身心痛苦,饱受煎熬。顺从变节者是为贰臣,会在史书中留下千载骂名;反清复明者是为志士遗民,会受到搜捕、迫害、残杀,无一日不脚踏生死线上;逃避遁世者是为方外,远离尘世纷扰而未必能得到心灵的安宁。这三种人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事实上看,却绝非水火不容或老死不相往来,恰恰相反,有的却十分融洽。又如,遗民与清朝官员的关系,也非截然对立,互不往来。屈大均与惠州知府王煐的交往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生动范例。

  富鹏先生此书虽以岭南三大家为中心,立论却能斟酌整个清初文坛生态,可谓视野宽阔。本书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试图厘清岭南三大家交游和创作的情况,在论述三人交游及其出处行藏时,尽量对其交往的具体情况多作客观的陈述,而不作过多的分析。把岭南三大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宏观的考察,沿着三大家的行踪,追索他们的交游,勾勒出他们的交游网络,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寻找更切合当时环境的动因。此书以岭南三大家为中心,对清初遗民的生存状态和心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成果。套用王煐的话:传之后世,当无疑矣。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