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戏里戏外传承中华美德——读《京剧人的美德故事》

发稿时间:2024-02-29 11:08:00 来源: 光明日报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 封杰、洪露 中央编译出版社

《赵氏孤儿》马连良饰程婴 图片均选自《京剧人的美德故事》

《铁弓缘》关肃霜饰陈秀英 图片均选自《京剧人的美德故事》

《八大锤》李少春饰陆文龙 图片均选自《京剧人的美德故事》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京剧是最能彰显民族审美风范、最能凝聚中华传统美德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可以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京剧素有高台教化的功能,剧作蕴含的传统美德如盐入水,行无辙迹,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而视戏德为第二生命的京剧人,以戏为天,崇德向善,薪火相传,绵延不断,集中展现出京剧表演者的技高德劭和德艺双馨。由封杰和洪露两位学者联袂撰写的《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一书,通过对近现代京剧人美德故事的简要叙述、客观铺陈和细腻描写,生动传达出弘扬传统美德是京剧人崇高修行的深彻意旨。

  欲从艺,先立德

  京剧人恭奉与践行的美德又称为戏德。所谓戏德,就是京剧人在表演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旨趣、从艺态度、演出风格和理想追求等精神元素有机统一的综合体。戏德融入京剧艺术作品中,会直接影响和左右京剧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价值。现代京剧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萧长华通过对自身表演实践的梳理与总结,鲜明地指出“艺高不如德高”。在很大程度上,此话寓指京剧人的道德水平要重于演技水平。从这个角度讲,京剧人的道德修养是其艺术生命力的主要根基和根本保障。

  1790年,为庆祝清朝乾隆皇帝80大寿,江苏扬州的一个著名戏曲表演剧团——三庆班,被清廷征召入京城贺寿演出,三庆班艺事精严、才长艺广,深得乾隆皇帝青睐与赏识。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到京城,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与和春最负盛名,这就是被后人交口称誉的著名的四大徽班。京剧在道德理念和表演程式上广泛吸收各剧种的优点与长处,尤其是徽调、汉调逐渐合流,为京剧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嗣后又借鉴吸纳昆曲、京腔在戏德和技艺方面的精华,遂使京剧得以正式形成。衔良涵善、增智益慧的民间文化是孕育京剧艺术的肥沃土壤,而自身兼收并蓄的襟怀和融会贯通的气度,赋予了京剧迅速成长勃兴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就是京剧在秦腔之激昂和昆曲之精妙间,独创出一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美学风格,其所表现的精神气质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风貌和道德追求。长久以来,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以国为家、舍生取义、怜贫济困、奋拔进取、克己奉献、忍辱负重、知恩图报、以义制利、严于律己等精神质素,沉淀凝结为京剧人的道德血液,儒家思想倡导的忠、仁、礼、智、信淬炼锻造为京剧人的道德规范,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格的有机构成,而且是对包括京剧界在内的我国整个戏曲界提出的内在道德要求。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欲从艺,先立德”“以艺为重,以德为先”等价值理念,在本质上与京剧人所秉承艺德的基本要求高度一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京剧发展史就是一部京剧人的艺德建设史。

  徽班进京200多年来,京剧之所以发展成为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奇珍异葩,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众多既有才华又有艺德的京剧人在坚守、护佑,这些京剧人用心智和生命塑造了一个个京剧经典角色,用执念和情感创造了一个个京剧不朽形象。作为社会重要公众人物,京剧人承担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淬炼人格、温润心灵”的重要使命,凭借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彰显文化之美、传统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呈现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对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理念和审美习惯具有濡染功能和示范效应,他们理应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正确价值观的践行者。

  以德淬艺,以德砺艺

  戏剧社会学原理表明,戏德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鲜明特征,深刻体现了京剧艺术演化发展的内在法则性和先天规律性。两个多世纪以来之所以能够被梨园界广泛认可和自觉践行,根本原因在于戏德沉淀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性思考、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和文化智慧,具有源远流长、寓意深厚、严谨雅正等精神属性,至今依然焕发着旺盛劲健的艺术生命力。作为京剧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戏德,其内涵是丰赡深邃、多维多元的,而赤诚心绪、赤子情怀是京剧人最基本的操守和最核心的德行,在艺德体系中占据着首要位置。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运用小传的形式,旷达疏宕,惊鸿照影,对梅兰芳蓄须明志、盖叫天巧言拒演、周信芳编创《文天祥》、王瑶卿饰演《木兰从军》、杨小楼编排《甘宁百骑劫魏营》、高庆奎编演《煤山恨》《史可法》等菊坛要事进行了简要钩沉,在国运存亡绝续、民族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这些赤胆忠诚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以自己的行为方式义正词严地表明抗击外敌的铮铮铁骨和卓绝意志。树立民族精神、砥砺家国情怀,是京剧人戏德的核心要义。《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一书自蓄新机,深中肯綮,叙述择其要,议论端其旨,概要回溯了谭鑫培、尚和玉、郝寿臣、李万春、荀慧生、余叔岩、金少山、李多奎、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等京剧大师为支援抗美援朝和赈济受灾百姓而举行的多种义演。以理性为标尺,既不故作惊人之语,又不编织无稽之谈,真切再现了京剧大师们以国为家、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自古及今,京剧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知作用、审美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等,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京剧的多种作用由京剧人的道德水准决定。我国京剧界对德能润身、德能养生、德能树人的重要功能十分在意和极为推崇,建构了“乐者,通于伦理者也”的艺德模式,确立了艺术教育与道德教化、艺术创作浸染与道德修养升华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注重以“艺”推动“德”的教化和磨炼,更追求把道德修养、道德教化向艺术化、审美化延伸拓展,做到以高尚道德情操诠释“闻乐识德”。所以,对京剧艺术革故鼎新、创新发展,提升京剧教育与审美功能,是京剧人艺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京剧人的美德故事》起笔切题,开宗明义,言而有文,行而有致,以简洁文字讲述了一些趣事与诸多美谈,娓娓介绍了谭鑫培、萧长华、梅兰芳、奚啸伯、言慧珠、张君秋、李和曾、云燕铭、言菊朋等梨园大腕,在继承前人业绩基础上,分别对京剧生旦净末丑诸行当的唱腔、念白、做功、舞蹈、服装、化妆等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赋予了京剧艺术以无限生机和充沛活力。

  忠、仁、礼、智、信是京剧人的五种美德

  京剧,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以其卓异魅力和丰富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多姿多彩的京剧艺术舞台上,人们不仅看到京剧艺术的夺目璀璨,更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熠熠生辉。其中忠、仁、礼、智、信五种美德,在众多京剧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作为京剧人美德的第一要义,忠对其他美德要素具有统摄引领作用。如前所述,忠指的是京剧人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一书鉴往知来,求训致用,表达和体现“忠”这一美德的事例繁复众多。如小杨月楼拒绝日本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为抗战士兵进行义演,“坤旦领袖”雪艳琴为反满抗日两度息影京剧舞台,马连良改编并主演的反战剧目《串龙珠》经过交涉协调在位于上海法租界的黄金大戏院接连上演,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倾情编写并亲自登台表演《扫除日害》等。这些鲜活生动的事例充分表明,忠诚报国是诸多京剧人无可推卸的责任与担当。

  仁爱既是传统和现代京剧常见的主题内容,也是京剧人秉持的道德操守。《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一书扼要记述了尚派武生创始人尚和玉连续六次参加赈灾义演,简明叙写了著名老生演员李桂春不顾年老体弱积极参加筹款演出,书中还有众多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的故事,见证和体现了京剧人心怀苍生、心济天下的淳朴美德。

  礼是很多京剧剧目的题材,也是京剧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不与人争戏码、争排次、争戏份的“青衣泰斗”——陈德霖,不争角色、甘当绿叶的“京剧红生”——李洪春,信奉“戏比天大”“救场如救火”的著名武生——高盛麟,谦逊质朴、敦厚善良的著名小生——姜妙香,梨园行里大腕的高风亮节,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京剧人的美德故事》的字里行间。聆听欣赏这些京剧名伶登台唱戏,不仅是一种听觉上的美妙享受,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深刻熏陶。

  智是京剧艺术不可或缺的美德要素,也是京剧演员先天禀赋与后天经验交汇而成的高超素质。吸纳前辈艺人唱法之大成、练就一条“云遮月”嗓子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吐字清脆挺拔、行腔圆润朴实、表达角色感情准确真切”的“武生泰斗”杨小楼,“文武兼备、昆乱不挡、既会唱戏又会拍戏”的京剧史上的焦点人物王瑶卿……这些京剧大家以自己的艺术智慧和艺术创见,为京剧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诚信是京剧艺术表现的重要领域,也是京剧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京剧人的美德故事》本然纯挚,简洁省豁,简要记载了梅兰芳祖父梅巧玲在故交好友病故之后,在众人面前将逝者生前的多张借款欠条付之一炬,扼要记述了著名旦角李慧芳以诚为基、以信为本,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弟子学生,对专业演员和京剧爱好者一视同仁。正是众多京剧演员以自身言行践信守诺,才使得他们成为广大观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标杆。

  德艺双馨是京剧人的精神底色

  京剧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代表了在历史和现实交汇中形成的思想结晶和精神粹质,既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希求和期许,也是传统文化对时代的敛结与回应。京剧不仅具有程式上的美学规范和形式上的美学价值,还能从表演主体体现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彪炳梨园、名垂青史的京剧大师,人们也许仅仅知道他们的舞台辉煌和梨园传奇,却并不知晓他们背后的辛酸苦辣和坎坷艰辛。《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一书,以时间为轴,以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演说理路,讲述了近代、现代、当代300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学艺励德的主要经历,绵密淳厚地再现了京剧人传承弘扬京剧美德的真实故事,平和通达地展现了京剧艺术家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书中故事篇幅虽然简短精悍,但意蕴厚重深长,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京剧人浓郁的道德情结和坚执的道德探寻。传统艺德观主张“艺”是外在的审美形式和手段,“德”是内在的精神内涵和根本,“艺”只有承载“德”的内容,才能达到至高的审美境界。阅读《京剧人的美德故事》,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会产生诸多感悟。为艺先做人,从艺德为先。该书告诉我们,京剧表演者只有道德高尚、人格正直、趣味健康,才能使作品溢光增辉,增强观众的带入感、共情感和沉浸感;反之,如果京剧表演者道德卑下、人格猥琐、趣味庸俗、精神贫瘠,只能导致作品品位低劣、名声扫地,被观众拒斥和唾弃。由此可见,作为公众人物的京剧表演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把艺德建设作为从艺的第一要务,都应把德艺双馨作为从业的精神底色,敬畏传统、感恩先辈,尊师重道、提携晚生,敦厚严谨、谦卑热忱。唯其如此,才能赢得观众的持久关注和真心尊重。

  美德是一种由内及外产生的精神力量,无论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位京剧大师,只要他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万事万物的珍惜,就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美德力量。《京剧人的美德故事》在精心采撷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京剧文化精神进行了打量、聚焦和提炼,对京剧传统美德进行了发掘、赓续和弘扬。

  (作者:王丽颖,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