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庞余亮新作《小糊涂》:有些人童年过去了,童趣仍在
发稿时间:2024-03-27 14:0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作家庞余亮散文集《小糊涂》,扉页上赫然印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的妈妈都有一颗明白的心,而所有的孩子都曾经是小糊涂。”《小糊涂》是庞余亮“小先生三部曲”的第三部收官之作,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新奇的饥饿之书,也是一部深情的母爱之书。”
“小先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先生》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在《小糊涂》中,庞余亮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诗意地回望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几次“分家”让家中第10个孩子被称为“老害”,也让幼小的他陷入了无床可睡的窘迫之境。一只无人可要的黄泥粮瓮,成了他每晚的寄居之巢。土地上的植物们、小动物和野果们,都成了这个泥孩子的启蒙课本,书中既有沧桑的泪水,亦有天真的笑声。
“只要你有心,你的童年就还在时光里,母亲会衰老,但在童年时光中的母亲永远不会衰老。”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庞余亮说:“写这本书,实际上就是重返过去,去访问过去的自己,也访问过去的母亲,在访问的过程当中偿还了自己当年没能偿还的东西,只有如此,才能更多地面向未来的生活。”
在不久前举行的《小糊涂》读者见面会上,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毕飞宇说:“有人说,童年都会过去,其实不一定的,在作家里头有旷世奇才,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成熟了,比如说作家雨果,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心智就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还有一种天赋极好的人,他们不是拒绝长大,是长不大,留在了童年,比如说写《小王子》的圣·埃克苏佩里,还有意大利的天才作家卡尔维诺。”
因为和《小糊涂》的作者庞余亮是中学同学兼大学同学,毕飞宇熟悉庞余亮书中所写的苏北乡村生活景物,包括他所遭受的饥饿和孤独。毕飞宇半开玩笑地说:“我不能说庞余亮一辈子没长大,但是我总觉得他始终没有摆脱童年,对于一些人来说,你或去经商或去从政,不能摆脱童年很可能是一个麻烦,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有可能是好事儿。随着年纪的增长,童年过去了,童趣也没了,这是正常的,然而,有些人童年过去了,童趣仍在,庞余亮笔下的《小先生》《小虫子》《小糊涂》就如此。”
图书读者见面会上,一读者为庞余亮(右二)鲜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摄)
在人民文学主编、著名作家施战军眼中,庞余亮是一个宝藏级的作家。“翻开书的某一页,会发现他的内心永远都伸出一个小小的触角,像一个小小的手指一样,在往外抓挠的过程中,手心里面有空气穿过,还有树叶的沙沙响,有各种动物的声音,也有我们每个人的和他交流的眼神穿过。”施战军说,“庞余亮在《小糊涂》里,写的是自我成长与母爱的关系,而他在刻画母爱时,照顾的是众生万物的感受,他让自己的文字具有像草药般的浸润能力。”
在书中,他记录母亲的“恨铁不成钢”的“憋气棒”,以及父亲的“严厉”与温情。有一天,他把自己一首登报的诗歌拿给父亲看,并告诉他稿费有八块钱时,他写道:老父亲的眼睛里满是光。过一会儿,父亲和扁担一起站起来,像即将出征的老司令员:“你今天不要下田了,好好写!”“多写!”临出门前,父亲又回过头来对母亲说:“一百斤稻子呢。”
施战军说:“他在童年稀疏的爱中,发现了最茂密的人间感情。《小糊涂》既写出了草木式的命运,又写出了草药般的滋味。”
庞余亮难忘黄泥瓮的命运,在为母亲准备后事的晚上,他和大哥二哥抬着“黄泥瓮”扔到了河里,一个夜晚后,用黄泥和稻草做成的“黄泥瓮”无声地消融在了水中。
毕飞宇说:“在生命非常卑贱的时候,人类可以从大自然里面拓展出许多东西来。这本《小糊涂》,与其说写了庞余亮的童年,不如说写了一个谦卑的生命和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