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追忆诗人洛夫

发稿时间:2024-04-07 11:08: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与洛夫先生初识于2002年的夏天。那日我趁赴温哥华开会之际,去他住所“雪楼”拜访。他个子高大健硕,根本看不出年逾古稀,也许与年轻时当过兵有关,也拜常年坚持游泳所赐,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他带着湖南口音,声音低沉而颇具磁性。早听说他们伉俪对朋友热情好客,此次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他当面爽快地同意出任加拿大中国笔会的顾问,并答应邀老友痖弦一起担任,令我喜出望外。他还当场提笔签名,赠送新著《漂木》。

  回多伦多的飞机上,我迫不及待地拜读《漂木》。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读到中国人写了这么长的诗,全诗三千多行,气势磅礴,结构井然,充分展现洛夫重谋篇炼意、又不忘炼字炼句的艺术追求。新著还适当引入散文句法,加强诗的表达效果。

  从此,我与洛夫先生成了“忘年交”。我在加拿大的东部,而他在西部,电话架虹桥,两点一线牵。我们时常交流文坛信息,有时通话长达一个小时。

  2003年底,我参与主编两本加华作家小说集,马上想起请洛夫先生题写书名,因为他沉潜书法多年,不仅擅长魏碑汉隶,尤精行草,书风飘散灵动,境界高远。一通电话过去,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没过几天,就收到他寄来的一直一横书写的行草墨宝。

  几日后,一家出版社建议请人写个推荐序言,我决定请洛夫先生帮忙。电话拨通后,他考虑了几分钟终于答应了。但他提出一个条件,我以为是润笔费,他笑呵呵地说我误会了,他为推广文学做义工,分文不收,只需几本样书留存即可。我岂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原来,他年老眼花看电脑太累,要求我将两部书稿列印后寄给他,他趁回大陆开会之际阅读,我立即答应翌日快递给他,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洛夫先生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1954年,他与张默、瘂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多年。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语言,并收入各种大型诗选,还曾荣获李白诗歌奖等多项重要诗歌奖。我钦佩洛夫先生高尚的品格,以及献身文学事业的精神。

  两个月后,我收到了洛夫先生手写的好几页文稿纸,推荐序足足有3500字。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阅读了所有24篇小说,总共超过15万字。他对后辈无私的关怀和提携,可见一斑。

  后来,我在多伦多、广州、中山、北京等地,与洛夫先生见面数次。他每次都热心地把我介绍给其他文友,也十分关心我的文学创作,几乎次次都会问:“最近写了什么?又出版了什么书?”

  我最后一次见到洛夫先生是在2016年11月,赴北京出席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开幕式上,他做了主题发言。由于那天他是“明星”,找他合影的人太多,我只是匆匆与他握手寒暄,他看上去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至今,我对洛夫先生那天掷地有声之言仍记忆犹新:“我在哪里,中华文化就在哪里。”

  去年6月底,在洛夫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衡南县洛夫文学艺术馆正式开馆。我心里想,这意味着“漂木”终于返乡了。

  与许多作家一样,洛夫先生具有浓重的故乡情结,曾动情地说过:“衡阳是我的出生地,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白马般的少年,对一个海外游子来说,衡阳是我永远的梦土,是联系着我和祖国的一根脐带,也是一块永远不能磨灭的胎记。”

  洛夫先生在衡阳生活了21年,完成了中小学教育。他在外旅居60余年,始终对家乡心怀眷恋,从1988年起的20多年中,前后8次回衡阳省亲。他生前曾有将自己的全部诗稿捐赠给家乡的夙愿,意在让自己落叶归根。如今洛夫文学艺术馆落成,让洛夫文学艺术扎根故乡。

  行文至此,耳边突然回响起洛夫先生的名句:“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