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发现自己的声音”——王红旗新著《新女学时空》的探索和启示
发稿时间:2024-04-17 11:03: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阅读提示
《新女学时空:中外女性、性别热点问题共情阐释》是曾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王红旗教授的论文集。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新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性别热点问题进行的文化哲学阐释,并且以中国女性的生命体悟为切入点,针对其历史与现实的生存发展问题,深入社会文化体制结构与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体现了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时代变迁。
■ 周显波
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性别话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上因为具体发生的社会事件、文化事件而掀起全民性的讨论热潮。王红旗新著《新女学时空——中外女性、性别热点问题共情阐释》的问世,可以说既是王红旗多年来对华文女性写作、中外女性问题思考和研究的一次“集结”,又是她向所在研究领域吹响的号角。本书以研究者和在场者的身份回应了我们所关注的女性话题、女性研究话题和女性文学研究话题。
温柔·在场
王红旗是名副其实的女性文化、女性文学研究的在场者,她以“在场者”的身份观察、思考、探索与女性相关的文化问题、文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曾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学刊主编的王红旗,完整地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女性文学、女性理论的发展与成长,以自己的行动为近三十年中国女性文化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痕迹,同时也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10月创刊的《中国女性文化》学刊,是“国内第一份以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为核心的连续出版物”,除前两期为联合主编外,自第3期至第21期,13年来都是由王红旗一人主编,可谓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战斗”。当然,在“一个人的战斗”的背后,是中外学者的深度支持。学刊每一期文章的选题、质量有目共睹,从性别理论研究,到中外女性文学,再到对“人造美女”等热门话题的深度讨论,以及对精英女性的访谈,每一篇文章都是与当代女性文化领域息息相关的。王红旗在其中的默默付出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就这一点来看,她的确配得上“女性文化研究的一面红旗”。
翻阅这一本《新女学时空》,读者既能读到她对女性文学、性别话题的阐释,对于性别理论的思考,也能读到她与其他女作家、女性研究者的思想碰撞,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原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女性文化》学刊新世纪发展最重要的十余年的历史,也还原了一个作为主编和中心主任的她的心路历程与探索方向。因此,这本书虽然是多篇文章的集成,但潜在的脉络却是极其清晰可见的。而如果将王红旗的《爱与梦的讲述》《灵魂在场》,以及主编的刊物一起作为观察的对象,可以说,“在场者”的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女性文学、文化研究的守护者,默默呵护且伴随着她所关注的领域一起生长。
共情·深耕
“共情”是王红旗新作副标题的关键词之一。在笔者看来,“共情”也是理解她学术道路的重要视角。
“共情”首先指的是王红旗的研究立场与方法。在文学批评研究领域,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常常不需要有直接的联系。在一般情况下,面对着分析对象,研究者的情绪不能过多代入分析之中。但是王红旗的研究不是这样。在《新女学时空》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她的那种标志性的对话式研究。在书中,有与葛水平、安顿、罗露西的对谈,也有与女性艺术家田培培、姜杰的对话,也有和张桂梅及中外女性学者的对谈和交流,在这些现场感十足的文本里,对话之间的思想碰撞俯拾即是。
对话,作为最古老的思想呈现形式,在王红旗这里成为研究对象文本意义的补充,成为面对刚刚出芽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分析与走向的预测,成为思想实验的碰撞与灵光一闪的表达,成为女性发现自我、袒露自我、表述自我思考的平台。而在每一次对话之中,既是每一位女性作家、艺术家、学者思想、观察和体验的表达,同时也是王红旗作为一名交流者、研究者主体性的表达。对话者之间平等沟通,这种平等是充分建立在女性体验、女性经验和性别视角之上的。所以,王红旗这种对话体研究文本,是研究式的对话,也是对话式的研究,当然也是理性与感性合一的奇妙之旅,那种生动性、鲜活性的现场体验感是与话题的深度挖掘牢牢地凝结在一处的。书中这种共情式的对话研究,是完全建构在性别共情、理论共情的基础之上,真正实现了国际国内的双向“共情”。
“共情”还体现在她对性别问题的发掘、判断与认知上。作为一名女性,作为一名耕耘女性文化几十年的学者,她对当代女性问题、性别话题有非常多的判断与思考,其中颇多真知灼见。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她对许多性别话题、女性问题现象有精准,甚至颇为“痛快”且“给力”的观点——这一点让熟悉她的学者都深深佩服,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她也有在许多女性看来相对比较保守的回应。如在《让女性重新认识自我,让社会重新认识女性》一文中,当网友问到“是否赞同非婚同居和非婚流产”时,王红旗认为,“关于非婚同居和非婚流产,根据调查,中国的女性是深受其害的”。这在普通网友看来偏向“保守”的回答,背后却是她对女大学生处境的调查和研究,是实际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一位女性基于女性现实状况而给出的诚恳建议。在笔者看来,记录这次交流的文章题目“让女性重新认识自我,让社会重新认识女性”,是她苦苦追寻并始终坚持着的,是贯穿本书的重要线索,只有“重新认识”才能有新时代的“新女性”,继而才可能有“新女学”。这是来自实践的摸索,次序是万万不能颠倒的。
及物·超越
王红旗从来不固着于单一的理论和纯粹的理念,她不只是围绕书斋而生产,而是极其重视实践的。所以,她的研究,连带着她的研究成果都是充分“及物”的。
论著里的思考,首先指向她始终重视的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的寻找、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及实践的可能性。何为女性自我的生命体验?在本书中可以发现,王红旗一直致力探讨一种本真的、来自母性精神的“原色自我”,通过这种体验的获得,而从理性出发“追求精神独立”,“进而产生性别关怀与超越性别的人类关怀意识”。
在她看来,女性性别意识的获得,目的绝对不是制造性别间的对立。她始终倡导“第三种立场”,“即用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与理性的两性关怀,来探索女性生存发展的真实步履与命运状态”,继而才能“逐步建立男女平等、和谐共存的两性亲密伙伴关系”。“第三种立场”显然针对的是性别对立而出现的性别隔阂和战争,是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之上,在互相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崭新的、超越性的共同体。当然,“第三种立场”的确是属于理想主义的,或者更准确地讲,是人类努力的方向,但通过作为一种性别价值观的“第三种立场”,是用以回应社会性别话题,批评现代性的一种理论资源或方法。借由“第三种立场”而追求“超越性别的人类意识觉醒”,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掉进性别偏见的陷阱。所以,这是一条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新路。王红旗研究与实践的“及物性”就体现在和现实的紧密联系上,因而她的成果才能够有效地超越偏见,挖掘出现实里被遮蔽的内容物。
从书中看来,王红旗将这一系列性别理论和方法应用在了自己“当家本行”——华文女性文学批评之上,在对安顿的《原色》、徐坤的《爱你两周半》、方丽娜的《到中国去》等作品的性别视角的分析都相当出色且深刻。与此同时,在一系列有关中外女性话题的对谈和讨论之中,她都无一例外地展现出了一位温和、从女性处境和体验出发且寻求超越的学者风采。
“发现自己的声音”来自本书的一次对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看作是王红旗的学术目标,本书中的所有文字都是女性在寻找、发现自己的声音,当然,也是让女性,也包括让男性听到她们的声音。因为只有女性完全拥有了自己的声音,才能“让社会重新认识女性”。
《新女学时空》是王红旗在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的成果集结,也是她作为在场者参与女性话题、实践性别理论的成果展示。这本书从主编视角为《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历程留下了旁人无可取代的记录,也为一个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二十多年的她,留下了一幅难以磨灭的肖像。2017年起,王红旗正式卸任中心主任,但她依然在路上,依然在执着地去发现、去表达女性自己的声音,证明女性文化不是点缀的风景,去实践新女学,努力去实现跨越性别的人类意识觉醒的梦想。
(作者为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