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可笔下的北京城:用绘画和文字记录古代文化遗存
发稿时间:2024-04-29 13:58:00 来源: 北京日报
2005年,首都博物馆前辈魏三钢带来章可的图片遗作,这是章可用绘画和文字两种方式,系统记录北京古代建筑遗存的手稿,总计317幅,使我们有幸得以见到并参与编辑整理,在编辑整理过程中得到久居北京老城区、熟谙北京历史地理的史地专家李铁虎老师的鼎力襄助。
章可(1910年-1986年),字受之,学者,画家,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是章士钊、吴弱男夫妇的长子。章可少年师从母亲的朋友、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者李大钊,学习古典诗文和社会学。1928年章可赴英国留学,翌年转赴德国学习语言,1930年入柏林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系,专习西方油画,四年后学成毕业,即在德国进行美术创作,1935年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1937年回到祖国,在北平、天津、香港、重庆、上海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为救济湖南灾民举办过义卖。章可擅长风景、建筑、植物等题材的创作,绘画技法融合中西,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1948年章可随父亲章士钊北上北平,参加新中国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章可应北京市人民政府文物组的邀请,普查北京地区古代文物建筑遗址,遍访古碑,积累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当时北京图书馆曾请他报告古碑分布的情况。章可遗作总计300余幅,图片创作年代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其中个别作品延至七八十年代。创作者用了数十年时间走遍了北京的村镇城乡、大街小巷,对北京的宫城、皇家园林、衙署、庙宇等古代建筑进行了实地写生及考察。
章可本身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兼有现代美术绘画的基本技能,因此他的画是西画的手法,中国画的意境,很有点儿像西方的那种插画和装饰画的感觉,他用绘画和文字两种不同方式系统记录了北京古代文化遗存,随着岁月变迁,有些遗迹今已不复存在。
《一个人的北京城》是一部考、绘结合的史书性的美术图卷,内容收录了章可对北京的古代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时绘制的图片,并根据北京地方史料对所绘古代建筑进行了考证。
编辑整理者现按图片内容将其分为寺庙建筑、皇家建筑、其他建筑三大类题材:其中寺庙建筑部分记录了当时北京内外城寺庙170余座,这些寺庙在北京地方史料中均有所记载,有些寺庙今已不存;皇家建筑包括天坛、颐和园、景山、十三陵、太庙、中华门、午门、端门、天安门等组图总计90余幅;其他建筑包括会馆、名人故居、城门、钟鼓楼、牌楼、古桥、丰绅济伦墓、碉楼等,总计50余幅。
难能可贵的是,章可的作品不仅仅为我们留下了图像印记,还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文字资料。章可不仅拥有极高的美术素养,同时兼具深厚的古文基础,他在用画笔记录的同时,遍览群书,查阅记载北京古代地方史料的《日下旧闻考》《燕都丛考》《宸垣识略》《天咫偶闻》《顺天府志》《藤荫杂记》,对所绘古代建筑进行诠释,二者结合图文并茂,如是者,前所未闻,堪称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财富和可贵的历史资料。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原创思想和精神,对图片进行了核对、辨认,对文字进行了校对和必要的释文,个别之处或因年代久远或因记忆有误或因记录未详等,我们在“整理者注”中进行了必要的订正,力求最大限度保存作品的原貌,同时对章可作品所涉及的建筑情况,也通过查阅相关信息尽可能地进行了记录。章可在上世纪为我们记录下的有些建筑已经荡然无存,这就使得这些作品在今天弥足珍贵。
翻看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一幅幅承载着古都信息的历史画卷,唤起我们对古老北京的印象和记忆,这些记忆已经距我们十分遥远,却又如此清晰,让我们恍若置身其中。
(作者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