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扶霞又写中餐了,《君幸食》探讨如何欣赏中国菜
发稿时间:2024-05-16 10:3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吃中国菜?如何欣赏中国菜?”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视作自己的“人生使命”,在长达30年的中国美食探险之旅后,给出了她的答卷。
书封。出版社供图
扶霞新书《君幸食》近日出版,每一章都考察一道经典菜肴,从麻婆豆腐到东坡肉,从虾籽柚皮到刀削面,扶霞从特定食材或烹饪方式出发,以敏锐的观察者、热情的“局外人”身份追溯中国美食的历史变迁、地区差异及发展历程。
不同于扶霞前两部“译文纪实”系列作品《鱼翅与花椒》和《寻味东西》,这本《君幸食》在沿袭其风趣轻松的写作风格之外,还包含大量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正如陈晓卿为本书所写的推荐语中提到的,“给中国传统烹饪智慧找到全球性参照和现代性诠释,眼界开阔、考据精深”。
“君幸食”一词来源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的意思。
《君幸食》第一章(“开宴序”)以扶霞儿时最熟悉、英国的中餐外卖店必备菜肴“糖醋肉球”开篇,讲述自己同中餐由来已久的缘分及西方人对中餐根深蒂固的偏见。最后一章又以在美国盛极一时的杂碎收尾,强调中国菜在全世界最受欢迎同时又最不被了解的矛盾处境,呼吁人们关注“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中国风味,赞美“中餐的工艺、理念、乐趣、智慧巧思和对养生的关注,都值得被奉为全球文化和文明的瑰宝”。
中间的二十八章分为“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四大部分,二十八道菜肴依次登场,恰似“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灶火”篇章关注中餐的起源,探究烹饪哲学的根本。扶霞从“蜜汁叉烧”说起,介绍早在上古时期,中国人便认为烹饪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善于用火对生食进行加工;通过“白米饭”强调谷物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引用《齐民要术》等典籍讲述农耕文明的发展;从杭州特色美食“宋嫂鱼羹”的“羹”引申至古代祭祀文化及治国之道,表明“和谐”是中餐的核心。
扶霞在“庖厨”中大谈中餐精湛绝伦的烹饪技艺,“锅塌豆腐”一篇附上“蒸、烩、炒、煸、熘、炝”等数十种中餐烹饪术语的中英文对照及简要解释。
而“餐桌”这一部分,仿佛是扶霞邀请人们围坐一席,畅聊食物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思想。
“干煸‘鳝鱼’”里详尽描述了中国特色仿荤菜肴及东方素食主义传统;“辣子鸡”一篇将中国各大菜系的不同特点娓娓道来,驳斥西方对于中餐“盲人摸象”般的狭隘理解,更不无讽刺地回忆自己第一本川菜食谱在伦敦迟迟找不到出版商愿意出版,理由竟是“主题太窄”;“罗宋汤”介绍“洋为中用”的中餐,阐述人类在饮食文化方面善于借鉴与改良,挪用的历史相当久远,所谓“纯粹”其实并不多见;“慈母菜”中多处引用《礼记》,凸显中国人赋予食物的多重含义,尤其强调其背后维系的爱、情谊、回忆、憧憬等人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