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视角看曹操的崛起之路
发稿时间:2024-05-23 10:22:00 来源: 文汇报
《曹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韩昇著 中华书局出版
■许诺
曹操,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且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直到今日依然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各类文艺作品中常见的角色。韩昇教授《曹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一书,既非孟德公的“正传”,也非曹阿瞒的“戏说”,而是别开生面,读史阅事,关注的是曹操在危局中的洞察抉择及成败得失,由此提炼人生哲理和历史规律。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历代逐鹿中原,笑到最后的往往是边角地区的势力,恰如围棋之“金角银边草肚皮”,角落进可攻退可守,天然占有优势。曹操之前,秦汉均以关中立国,刘秀也以河北兼并天下。但曹操却没这个好运气,“出生”地点就在中原——强敌环伺的四战之地。然而曹操最终能克服种种不利条件统一北方,从地理角度来审视曹操的崛起之路,这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确有过人之处。
从鄄城到许都:曹操的中原突围
中平六年(189),董卓废立皇帝祸乱京师,引发诸侯组成反董联盟讨伐,但联军各怀鬼胎,逡巡不前,在董卓焚烧洛阳退入关中后,各路诸侯失去外部威胁很快陷入倾轧。各路豪杰逐鹿天下,必要先争夺一处立足之地。曹操的好兄弟袁绍就早有打算,他规划“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曹操此时却没有清晰的战略,不过笼统地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固然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却也是当时实力不济的无奈。
盟军四散后,曹操兵马单薄,且出身“赘阉遗丑”,名声欠佳,只得收拢残军北上投奔袁绍,占据了兖州东郡沿河的白马县。不过命运并没有让曹操蛰伏太久,初平二年(191)七月,曹操击败进攻东郡的黄巾军,占有一郡之地,而后又击败了青州黄巾众百万,招降精锐组建青州兵,羽翼渐丰。也是在这段时间,济北相鲍信建议曹操“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从初平三年(192)秋占据兖州,到建安元年(196)秋迎汉献帝迁都许县,四年间曹操集团以兖州为基地不断壮大。为了规避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曹操与袁绍结盟,确保北部边境的安全。大本营基本都放在沿黄河一线,如在东郡时将郡治由黄河南岸的濮阳迁往北岸的东武阳。占据兖州后将州治从昌邑迁往鄄城,昌邑居于兖州之中,鄄城却偏在北部,以常理看无疑前者更适合作为政治中心,但此时曹操在兖州的统治并不稳定,外有袁术、陶谦等强邻,内则本地世家大族、州内强人自立,背依黄河,便于获得盟友冀州袁绍的支援,也得以避免遭遇四面围攻的险境。占据兖州后,曹操的北边是袁绍,西边的河内是投靠袁绍的张杨,南边的陈留也处在颇有实力的张邈控制下,曹操的扩张方向只有东边的徐州,曹操以为父报仇的名义大军征讨徐州,却因为行事残暴,激起巨大民愤,遇到了顽强抵抗无功而返,军粮的紧张也一直制约着曹操长期外线作战,而兖州内部势力又联合吕布自立,曹操不得不回师救援,终于在兴平二年(195)十二月攻陷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平定了兖州内乱,打开了南进的道路。南面的豫州只有袁术和几支黄巾军,远非曹操对手,曹操夺取了许县所在的颍川郡地区,并在此大兴屯田,收容黄巾残部,实力大增。颍川在东汉时期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战乱造成了人口流散土地荒芜,曹操收容流民大兴屯田,保障了军粮供给也恢复了生产,极大地增强了其实力。
建安元年,屯田收获了第一批粮食,曹操以此接济流离失所的皇帝和百官,并将其迎往许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开始,曹操和曾经的老大哥袁绍嫌隙渐生走向对立,曹操改变军事部署,将统治中心从鄄城迁往许都,原先的大后方黄河转变前线,北方两强的决战一触即发。
邺城时代:先北后南
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四年后占领袁绍的旧营邺城,此后十余年,邺城一直是其大本营,并从这里统一了北方,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袁绍“南向以争天下”的2.0版。
曹操选定邺城作为其统治中心,首要原因还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邺城地处华北平原心脏地带,西倚太行余脉,北滨漳河,既具有山河之固,又是交通物流的重要枢纽。此外邺城所在的冀州经济发达、物产丰富,适宜屯田备战。曹操接手袁氏经营多年的邺城后,进一步加以经营,改善水利,营造宫室,使之成为一个具备王者气象的都城。
在经历了赤壁之战的重创后,曹操意识到了短时间内迅速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难以达成。在赤壁战前,曹操得荆州太易,意图乘胜从江陵出发,一举统一南北。面对孙权、刘备势力在南方的稳固和扩张,曹操调整了他的战略重心,转而着重巩固和加强在北方的统治。
尤其在经营关陇上,曹操显得十分保守持重,平定马超、韩遂及张鲁后,面对实力快速膨胀的刘备集团,曹操没有急于继续南下,而是以“人心不足,得陇望蜀”,选择回师并留夏侯渊镇守汉中。定军山之战夏侯败亡,刘备攻占汉中后,曹操并未立即发起大规模反攻,而是再次退让。这是考虑到汉中受到秦岭阻隔,维持大规模军队的粮食补给困难重重,大军久驻耗费甚大,反而可能陷入被动,遂以汉中“鸡肋”撤军。
面对自荆州汉中两路并进的刘备集团,曹操感到巨大压力,但未如早年以军事上迎击,而是巧用政治手段,成功分化了孙刘同盟,消除了荆州方向直逼腹地的最大威胁。在关中采取守势,加强地方治理,安置流民,发展生产,增强了民众对曹魏政权的认同。同时以长安、陇西等地为核心构建了严密的军事防线,迁移武都氐族等部至关陇,削弱蜀汉在陇右可能得到的支持。之后20余年,蜀汉多次北伐中原,却始终无法越过关陇防线,后人孙资更以为曹操放弃汉中退守关陇是“中国日盛”而“益州疲弊”的全胜之策。
纵观魏武生平,是一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也是一位精通地理棋局的弈者,创业之初,曹操面对的是险恶的地理环境和微弱的军事基础,不断地调整军事部署与用兵方向,创造局部有利条件,以弱胜强统一北方。即使在赤壁之战遭受挫折后,曹操依然能迅速吸取经验教训,根据地理形势灵活调整战略,以保守持重经营关陇,不仅稳住了北方局势,也钳制了蜀汉的进一步扩张。曹操留下的遗产,也远较孙刘丰厚,曹魏国力更是强盛,如诸葛恪所言:“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西晋统一的种子,早由曹操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