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沟通的艺术: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

发稿时间:2024-05-30 10: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

  由吴春来和李苏芳老师联合主编的《班主任家校沟通的艺术》,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收录了50位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中的50个故事,可谓一本地地道道的家校沟通“红宝书”。作者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讲述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遇到的家校沟通的困难、自己处理的过程。

《班主任家校沟通的艺术》书封。出版社供图

  班主任杨琴华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题目是《不妨请家长当助教》。文中写道:有一天,班级微信群里突然跳出一条信息,“小宇家长,我再次警告你,如果你的孩子再欺负我家孩子,我会教他怎么做人。”出于职业敏感,杨老师立刻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赶紧在群里边回复:“家长的爱子之心可以理解,有任何问题我们可以私聊,或者联系老师了解情况。”“跟你们老师讲有用吗?”家长不客气地回怼道。见状,杨老师再次留言:“这是班级通知群,在里面公然喊话并不能解决问题。”家长回复说:“孩子说起这个事情,压抑得用牙齿咬自己的嘴唇,换了你,你受得了?”

  于是,杨老师赶紧给家长发微信,询问情况,家长不回。她连续给家长打了几个电话,家长都不接,最后,家长干脆把手机关了。

  杨老师找到了小宇同学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这孩子刚和小宇发生了争吵,还打起来了。小宇骂这位同学是小偷,原因是这位同学有一次拿了别人的东西没有跟别人讲,被人误会了,因此心里很委屈。

  几天之后学校开校运会,杨老师邀请那位同学家长参加校运会,并且担任助教。家长来到学校,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奋力地奔跑,突然孩子摔倒了,然后爬起来继续往前跑,小宇同学在后面使劲喊:“加油!加油!”于是,全班同学都在为他助威呐喊。看到这一幕,这位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并没有受委屈,被孤立,而是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关爱。杨老师趁机跟家长解释,同学之间有点小矛盾,是难以避免的,请家长放心,一定让同学之间更团结友爱,消除误解。

  主编吴春来是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他曾经在湖南的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挂职当了三年校长。他在文章后的“技巧点拨”中写道:苏菲派诗人鲁米曾写道:“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面对家长的无端责难,面对家长的拒绝沟通,首先要放下的便是关于对与错的评判。在那片宽容豁达的田野里,我们才更有可能找到那个同频点,打开家长的心门。

  吴春来还指出,请家长到学校当助教,家长才能对孩子自己处理问题有信心,对老师、对学校会妥善教育孩子有信心,家长才能放下戒备,从逼仄的“受害者”心理解脱出来,收起为“护”着孩子而竖起的满身的刺,理智地看待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智慧的教育之法。

  《班主任学校沟通艺术》记录的都是真实的教育故事,向读者讲述老师如何打开家长和孩子的心门,并深切反思自己的言行。作者试图传递这样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需要具有诗意的情怀,亦需要洞察力、协调力、组织力、判断力、执行力等。但不好的家庭教育带给孩子更多的是阴暗的一面,若家长一味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学校,就大错特错了。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