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方向》:新时代的青春之声
发稿时间:2024-08-01 10:59: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是选择安逸?还是选择拼搏?《青春的方向》一书,或许能够拨开青年人眼前的迷雾。
■ 李兴盛
有位哲人说过:“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年轻的一代人,向着青春的方向,时代的旗帜,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近日,读著名作家李春雷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青春的方向》,被书中的青年人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的感人故事深深地吸引,那些朝气蓬勃的身影仿佛深情款款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青春的方向》讲述了2000年河北省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决然地放弃在内地安逸舒适的就业机会,选择到新疆且末县中学教学的感人故事。为了发展西部教育,2000年3月,新疆且末县学校领导到保定学院招聘了教师15人,其中,有6名党员,3名省级优秀毕业生,有2人还放弃了省内重点大学本科深造的机会。2000年8月5日,这15名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从保定坐上火车,踏上了教书育人之旅。他们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扎根在那方土地上,担负起大力发展西部经济建设、教育振兴、民族团结、环境改善、社会进步等重任。
新疆且末县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县城三面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包围,一年四季黄沙漫漫。天边小城,万里之遥。当年,15名大学生从保定出发,乘火车到西安,再转乘到库尔勒市,途经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5省区,行程长达5000公里。还要转乘汽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的心境,从最初的热情与憧憬,到面对荒凉大漠的震撼与冲击。极端天气多,风沙大,气候干燥和饮食不习惯,嘴唇开裂、流鼻血成了家常便饭。除此之外,这些第一次离家的孩子们,还要消化远离亲人的孤独情绪。冷静之后,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逐渐适应环境,迎难而上,无论在身体还是在思想上,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融入了新疆当地的火热生活。
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刻画了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且末县一中教师的李桂枝和优秀模范井慧芳、王建超、王伟江、侯超茹、庞胜利、赵艳菊等典型形象。他们不仅在教学工作上勤奋精进,也在这里找到了感情的归属。有的携手并肩,结为夫妇;有的带着父母、兄弟姐妹定居新疆,成家立业,与新疆这块土地融为一体。赵艳菊父亲迁到且末时说:“只要我们在一起,走到哪里都是家。”人生无悔是青春,好儿女应当如他们一样志在四方,到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光阴流过几十年,沙漠在奋斗中改变了容颜。且末县城面积从过去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4平方公里,高楼林立,玉泉河公园绿树成荫,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绿洲,一座现代化的小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们的引领和感召下,到西部去,已经成为时代的新风尚。24年过去了,当年第一批去且末县执教的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都已扎根在当地。而保定学院至今已有27人在且末县教书,全县7万人中,有2万人都是保定学院学生的学生。且末县之外,保定学院已有370多名毕业生走向西部,扎根西部。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亦成为保定学院红色基因最好的注脚。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新时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安逸?还是选择拼搏?《青春的方向》一书,或许能够拨开青年人眼前的迷雾。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勇挑时代重任,逐梦韶华,用青春和智慧建设边疆。这,就是新一代青年人的青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