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让文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侧记

发稿时间:2024-10-19 10:37: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学点亮青春”主题开放日活动中,青年学子在北京出版集团翻阅图书。

  主办方供图

  十月文学月上海分会场。

  主办方供图

  新书发布、创作分享、作品研讨、名家讲座、行走采风、国际交流……60余场多种形式的精彩活动为北京的金秋增添了一抹浓墨重彩的文学风景。作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之一,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如约而至。

  本届十月文学月以“文学拥抱时代 阅读照亮人生”为主题,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支持,北京出版集团主承办。在为期近2个月的时间里,活动协同北京“16+1”区热点文学打卡地、特色书店、学校、文化空间,联动天津、河北,并首次设置上海分会场,邀请百余位作家、评论家参与到推动精品创作、促进国际交流、深化全民阅读的活动中,共助“书香京城”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拉近文学与青少年距离

  9月7日,王蒙、刘庆邦、孟繁华、曹文轩、范小青等近百名作家、评论家以及社会各界读者代表齐聚一堂,见证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

  “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项目已举办两届,为助力文学创作薪火相传起到积极作用。开幕式上,该项目第三届(2023—2024)入选名单揭晓。青年作家魏思孝、龚万莹、杜梨入选。王蒙为入选青年作家颁发证书、纪念牌,鼓励青年作家珍惜和热爱生活,以青春之笔努力为人民创作。

  为鼓励中外青少年讲述自己的北京故事,2024年《我爱北京》全球青少年征稿活动启动后,截至今年5月底,共收到来自马来西亚、意大利、俄罗斯、美国、德国、西班牙、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3万余件投稿作品。开幕式上,米娅(意大利)、伊佐托娃·巴甫洛夫娜·维克多莉娅(俄罗斯)、万博文等10名青少年代表上台领奖。北京出版集团从一等奖作品中精选出文章、画作各82篇汇集成《我爱北京——2024全球青少年征文优秀作品集》,由乔叶担任主编。

  “‘我爱北京’是青少年对北京最直接的表白,他们根据自身感受与想象,把北京的世界和世界的北京进行了充满童趣的多重阐释,北京的小和大、古与今在书中得到了鲜活且充分的具象化表达。”乔叶说。

  本届十月文学月期间,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文学与阅读活动精彩纷呈。“文学点亮青春”主题开放日活动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的30余名青年学子走进北京出版集团,通过参观探访、座谈交流,直观感受和了解新时代文学出版高质量发展新成果、新气象以及融合发展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出版与阅读的生动案例。“名家讲经典”首场活动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莉以“写作者如何书写自身”为主题,讲述萧红的传奇人生,并围绕《商市街》等作品,剖析了萧红是如何使平凡的生活焕发光彩的。现场学子踊跃互动,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近20万。十月文学月期间,还启动了丁香诗会·高校诗歌创作联盟,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清华大学清华诗社、复旦大学复旦诗社、北京师范大学才社等16家高校社团加入,旨在搭建起诗歌传承交流的平台,为繁荣校园诗歌创作贡献力量。

  扩大“京津冀文学”朋友圈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作为本届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乘风北上——京津冀文学十年”2024北京文学论坛上,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天津市作协主席尹学芸,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以及张莉、石一枫、王松、李浩等京津冀三地的作家、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京津冀文学十年成就。

  关仁山从燕赵文化的豪迈风格出发,介绍了以“三驾马车”“河北四侠”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体,分享了河北作家间紧密亲切的交往故事,盘点了近年来河北文学创作成果。李浩以自己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说明自己的写作“与这片土地的关系”。他谈道,每个作家所生活的地方,塑造了他的性格,也塑造着他的文学品格。但同时,一个作家的个人经验、地方经验,也日益被放在全人类的大视野下加以审视。我们只有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尹学芸从天津文学的不凡历史谈起,认为《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天津文学》等文学平台,为天津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她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经历谈道,看似狭窄的场域,也能为作家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每个城市都是中国的缩影。王松认为,天津文化具有幽默、达观和多面性的特点,但谈论“津味”、天津文学,不能将目光只限于天津。从文化的角度看,京津冀三地文化各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又互相浸润,有很强的整体性。

  李洱对京味文学和北京文学进行了深入辨析,强调北京文学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他认为京津冀三地文学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民族性,而且非常注重语言的准确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的因素,共同形成了京津冀三地色彩斑斓、光辉灿烂的文化面貌。石一枫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空间,跟他经历过的、有把握的空间关系紧密。写小说就是写“因果”,只有在作家真正熟悉的“因果”里,才能呈现小说的质感,作家下笔才有自信。

  大家一致表示,期待三地文学携手并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深邃的笔触,共同探索文学创作的新境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新的文学力量。

  以评论助力文学创作

  文艺创作和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彼此借力,相互砥砺。本届十月文学月的亮点之一是《北京文艺评论》正式首发。该刊物是北京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类双月刊,《十月》执行主编、评论家季亚娅担任创刊主编。刊物官方微信公众号“北京文艺观察”已于今年元旦率先推出,持续推送当下文艺现场的最新风向。

  同时,为加强首都文艺评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文艺评论期刊的引领作用,《北京文艺评论》签约了12位评论家。首发式现场,张莉、叶立文、刘大先、杨庆祥、陈培浩、黄平、徐刚、岳雯、李静等9位评论家作为代表出席签约仪式。

  作为《北京文艺评论》杂志创刊后的首场活动,以“新时代文艺:期刊的责任与想象力”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评论家论坛上,李敬泽、孙郁、孟繁华、陈剑澜、张清华、张燕玲、何平等学者、评论家,围绕新时代文艺的成功经验与未来展望、评论期刊赋能新时代文艺等话题展开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认为,办好一本评论类刊物需要做到6个字:“积极”,要积极应对当下热点话题;“审慎”,在紧跟浪潮之余警惕泡沫;“深思”,要洞察隐藏在热点问题背后的本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指出,《北京文艺评论》和微信公众号“北京文艺观察”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公众号上的“第一现场”等栏目颇具特色,值得同行借鉴推广。此外,他特别强调了立场的重要性,认为文艺批评不能只有“现场”,没有“立场”,除了看到表象,更要挖掘表象或症候背后的脉络。

  据了解,《北京文艺评论》的办刊定位包括:致力于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推动批评理论与方法论更新,促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建设;倡导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在地性”,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回应当下中国鲜活的、变化之中的实践经验,走进时代思想文化的话题现场等。

  “北京十月文学月”不久前入选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推介工作年度名单。自2016年创办至今,该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届,日益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