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叶瀚与《中国美术史》

发稿时间:2024-10-20 15:13: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晚学庐丛稿》 叶瀚著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王  涵

  近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晚清民国名士叶瀚的《晚学庐丛稿》,这批叶氏遗稿原存于上海图书馆,有六十册,现整理为十六册,虽然尚非其著作全部,亦证明他治学的广博与勤勉。

  叶瀚(1863—1933年),字浩吾,晚清维新派名士、教育家。他出生在杭州有名的书香世家“木场巷叶家”,高祖是乾隆间与刘镛同榜的名进士叶藩,子侄辈有光绪末年进士、民国大银行家、藏书家叶景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叶瀚自幼接受了严格的科举教育。17岁时,他进入成立不久的上海格致书院,接受新式学堂教育。格致书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理工学校,校长是晚清杰出思想家王韬。王韬为提倡新学,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举行征文比赛(称“考课”),内容以西学为主,旁及时事洋务,特请李鸿章、曾国荃、盛宣怀等轮流命题、撰写评语,叶瀚多次获奖。这些优胜者的文章辑为《格致书院课艺》印行,士林争相购阅,梁启超更将其列为研究西学的必读书,叶瀚由此名声大噪。

  叶瀚矢志教育救国。戊戌变法前,他到日本学习师范教育,回国后,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办自强学堂。1897年,他在上海创办了《蒙学报》。1902年4月,叶瀚与蒋智由等人发起中国教育会,举蔡元培为会长。1905年,又与蔡元培、杜亚泉创办理科通学所,在此前后,叶瀚从日本出版物翻译了不少西学书籍。在晚清激荡的时代浪潮中,他是一位引进新学的先驱、一位开风气启民智的实干家。

  入民国后,叶瀚步入晚年。其情况记载寥寥,或平淡度日,抑或是功成身隐、埋首著述。其实,他在民初成为第一位在中国大学里开设美术史课的教授,可谓是这一新兴学科最早的开拓者。

 

1923年北京大学铅印本《中国美术史》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到任后即延聘叶瀚任北大教授。叶瀚在北大的职务是史学教授兼国史馆编纂处纂辑员。所谓“国史馆纂辑员”,其任务主要是编写历史教科书,这说明蔡元培对他编著能力的认可;他受聘史学教授,主讲“学术史”,兼授中国美术史,后者显然是为了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中提到:“我本来很注意于美育的,北大有美学及美术史教课,除中国美术史由叶浩吾君讲授外,没有人肯讲美学。十年,我讲了十余次……”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美学、美术史课是美育的课程载体,二是作为中国大学里的一种新尝试,这两门课最初无人肯教,遂由蔡元培、叶瀚分任。

  “美育”一词,蔡元培曾提及他认为是自己最早从德文的?sthetische Erziehung译出,并声称这一译法在民国元年(1912年)属于首创。然而,经查证,早在1901年10月出版的《普通学报》首期中,蔡元培(署名蔡崔庼)从日本著作中节选翻译的《哲学总论》中,已含有:“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的表述。

  不仅如此,还有更早的证据表明,在叶瀚1901年7月翻译出版的《泰西教育史》一书中,就专门探讨了“美育”的概念:“雅典教育之宗旨在于美育,与斯巴达异趣。其意以为美丽之精神,实存于美丽之身体,而体育与智育之保合,皆藉美育以达之也。”该书节译自日本教育家能势荣的《内外教育史》,是较早系统介绍西方教育史的专著。据研究,1903年、1904年举行的最后两次科举考试,考生多以叶瀚此书作为应试参考书,“美育”一词也因此在试卷中屡见不鲜。

  当胡适等年轻一辈学人从欧美留学回国、开始传播现代科学的新方法,叶瀚由日本“转运”来的“新学”就显露出不足。新文化运动中,1921年组建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以科学眼光“整理国故”的人文研究机构,强调新方法和新材料:新方法即新兴考古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实证方法;新材料即注重历史文献以外的实物研究和古迹调查。

  1926年6月6日,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举办的第四次恳亲会上,正在提倡“新史学”的胡适提出有许多人方法上没有训练、头脑没有想清楚,就一头钻进故纸堆里去,这是条死路,他强调,要从生路走起,生路就是一切科学,尤其是科学的方法。这番言论显然是对那些如叶瀚般仅依赖历史文献、缺乏现代科学方法的老一辈学者的提醒。

  对此,叶瀚当场表态说自己“行年将六十有五,从事考古,欲走生路,时已不及,适之先生希望犹大。我但愿在死路上多做点收集工夫,而让后人好开生路,将材料供给参考”。从他的表态看,他思想通达不保守,只是自己确有力不从心之苦。

  这次出版的《晚学庐丛稿》,收入了叶氏编著的《中国美术史》讲义的前两编,影印底本是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1926年的线装铅印本,此前《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收录过该书第一编“图画”(即绘画),所据也是这个版本,唯排印错讹甚多,连作者名字也误为“史瀚”,实在有负前贤。是书尚见有1923年北京大学线装铅印本、2008年高校图工委内部复制的《中国美术史初稿》,后者系据稿本影印,线装七册,流传不广。

  叶瀚的《中国美术史》是他在北大讲授10年(1917—1927年)美术史课的讲义,分“图画”(绘画)、雕塑、工艺、陶瓷四编(笔者只见过前三编),这一整体架构已超越了中国古代重绘画轻工艺、重士大夫艺术轻民间艺术的传统画史体系,而具有了学科现代性的意识,这是首先应予肯定的。另从书中材料看,尽管仍主要取材于历史文献,对三皇五帝之类的古史传说和一些长期讹传的说法未加分辨,但已开始注意加入新材料,尤其是在稍后完成的雕塑、工艺等编,能勉力搜求当时极为有限的实物和遗迹材料,筚路蓝缕的努力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叶瀚早年设帐(设馆授徒)于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马氏,新文化运动中北大著名的“五马教授”——马氏五兄弟中的马裕藻、马衡、马鉴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他对著名文史学者邓之诚、容庚也有提携之功,总之,这是一位值得引起重视的学者。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王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