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历史·话语:一部别开生面的女性诗歌史
发稿时间:2024-10-22 10:40: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阅读提示
“中国女性诗歌史”书系是一部关于中国女性诗歌的通叙之作。作者孙晓娅教授秉持历史的眼光,回归诗歌的文学性研究,以中国女性诗歌创作的演变历程为脉络线索,以不同历史时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诗人诗作为立足点,将女性诗歌放置于“文学的历史”和“历史的文学”的双重视域下予以考察。这既是一位知识者对中国女性诗歌的一次总结,也是一位当代女性对数千份女性声音的一次解密。
■ 张素丽
在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流变中,女性诗歌是一道独异的文学风景。由于复杂的历史文化成因,女性诗歌鲜少进入我们熟知的文学史视野,向来处于被遮蔽、被压抑、被遗忘的境遇。孙晓娅教授《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以下简称《诗的女神》)的问世,一举打破了我国女性诗歌无史的黯淡局面。这是一部饱富学术勇气、填补历史空缺的诚恳力作。无论是从性别研究、史学书写的视角,还是诗语建构、学术空间拓展的维度观之,该著作都具有“别开生面”的创新意义。
“中国女性诗歌史”书系是一部关于中国女性诗歌的通叙之作,这套书涵盖了几千年来中国女性诗歌写作的全部历史。在体例结构上,共分三卷,已出版的《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是其中的第二卷,另两卷分别是《月满西楼:中国女性诗歌史(古代卷)》与《漂往远海:中国女性诗歌史(当代卷)》。除了目前完成的古代、现代、当代卷,该书系还计划撰写《沧海遗珠: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等个案衍生本。
要完成此般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一部诗歌通史,其难度可想而知。孙晓娅教授在现代卷《后记》中提到,这套书的挑战在于缺少可资借鉴的范本。即使是在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尚未见有为女诗人撰史者,仅有的几种聚焦女诗人的著述,如《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诗歌之力:袁枚女弟子屈秉筠(1767——1810)》等,也主要是针对古代女性诗词的解析。这种无先例可循的状况,也就意味着撰著者需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爬梳散布于各处的史料文献,自立纲目构架与论评法则。
“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回答
除了上述显而易见的难题,事实上,撰著者还有两个重要的潜在问题需要回答:
首先是“为什么”的问题。有必要为中国女性诗歌单独撰写一部史吗?在不少人眼中,女性诗歌或许并非一个不辩自明的概念,中国女性诗歌史可能也不是一个天然具备充足价值的论域。这是一个事关“中国女性诗歌史”的“合法性”问题。对此,《诗的女神》一方面通过概念界定与文献整理,将湮没于历史尘烟、放逐于现有文学史疆域之外、数以千计的女诗人找出来,并使其以尽可能清晰的个体面目示人;另一方面,则是把关注点聚焦于探查女性诗歌的独特经验上,发掘其诗歌的想象、感受、情智、技艺等在修复与完善中国文学记忆完整性方面的不可或缺性。
其次是“怎么做”的问题。该如何来撰写一部女性诗歌史呢?这是一个事关文学史理念的重要问题。在古代卷、现代卷、当代卷的时间分期上,“中国女性诗歌史”书系与现行文学史著述基本一致,但在每一卷的目录框架上,则大为不同。为了更好地贴近女诗人创作的丰富性与真实性,形成相对清晰的研究谱系,提升诗歌史写作的效力与活力,这套书确立了一个研究基点:秉持历史的眼光,回归诗歌的文学性研究。具体做法是,总体采用“纵向贯通、以点带面”的结构原则,即以中国女性诗歌创作的演变历程为脉络线索,以不同历史时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诗人诗作为立足点,将女性诗歌放置于“文学的历史”和“历史的文学”的双重视域下予以考察。史论与细读经纬交织,群像勾勒与个案素描两相结合,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诗的女神》为例:关于“纵向贯通”的史论内容,该著作主要放在全书“导论”和每章“引论”部分;全书的主体四章,则是“以点带面”,选取冰心(20世纪20年代代表诗人)、林徽因(20世纪30年代代表诗人)、陈敬容和郑敏(20世纪40年代代表诗人)四位诗人分章立论。在每一章的处理上,该著作并非以诗人专论汇编成文,而是着力于捕捉女诗人个案在现代诗歌动态发展中的前后关联,在比较视野中衡量其历史地位与艺术贡献。
学术文风和话语建构的突破
在行文风格上,这套书在学术文风与话语建构方面亦有可贵的突破。为了坚持女性诗歌史研究的文学性路径,《诗的女神》的语言逾越固化的学术文风,文字流畅优美,可读性高,堪称诗性学术美文。在品读与评析诗人诗作时,为了避免强化既往著述对女诗人的固化认知,该著作不以“个人化”“私语化”“女性意识”等相对单一的批评话语“画地为牢”,而是从作者的心性感悟出发,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兼顾梳理女性诗歌的生成史、接受史、传播史、演绎史,努力拓展女性诗歌批评的话语资源,展现女诗人多维立体的生动形象。譬如,在第一章论述冰心的小诗、圣诗创作时,该著作在知人论世的分析基础上,特别引入同时代读者对冰心诗歌的接受情况,触发新诗发轫初期的相关议题。对女诗人笔名变化、所处文艺圈更迭等现象的关注,更为读者理解女性诗歌演进的现代性踪迹,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细节观测点。
从上古时代至今,中国女性诗歌走过了几千年跌宕曲折的创作历程。女性的歌吟,从早期附庸于男性的陪衬式存在,到“弱小的火把,燎燃着世界的荆丛”,女性主体意识全面觉醒,逐渐形成自己的腔调与声音,表现出对女性、国族、人类命运的普遍性关切:这是一份被打上华夏历史标记的独特文学遗产,里面承载着女性的悲欢,凝聚着民族心灵与个体情志的精神力量,值得今天的我们回溯、珍视、品味。孙晓娅教授所著“中国女性诗歌史”书系,既是一位知识者对中国女性诗歌的一次总结,也是一位当代女性对数千份女性声音的一次解密。对女性书写的历史而言,这套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特别铭记的里程碑事件。无论是对于普通阅读者、诗歌爱好者,或者是文学研究者、性别文化探讨者,“中国女性诗歌史”的问世,都将不仅是一次总结,更是一次邀请和开启。这套书呼吁我们关注并踏上女性诗歌世界的探索之旅。
(作者为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