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方向明《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聆听穿越新诗百年的钟声

发稿时间:2025-03-18 10:50: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时光流经百年,中国现代诗歌在学习中成长,在思索中发展,早已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唯有在历史天空里回响不绝的经典诗作,在不停地告诉我们,时光流转和时代更迭中新鲜的诗意从何而来,新诗时间之轴和空间之轴的交叉是怎样形成的。袁可嘉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不仅创作了《沉钟》等影响较为深远的现代诗歌,翻译出叶芝《当你老了》等国外诗歌的经典版本,更是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现代主义诗学的新体系,走进他的诗学世界,犹如打开一扇中国新诗殿堂的窗口,聆听到穿越新诗百年的雄浑钟声。

  传记像一串回味悠长的钟声,以高低不平、起伏有序的节奏,敲响时间轴上流动的音符,进而唤醒人们心中潜伏的希望。不同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片的叙述方式,《沉寂的钟声:九叶诗人袁可嘉》所发出的不再是单一音色的时间之音,14篇关于袁可嘉真实过往的纪录,犹如摆脱时间轴束缚的一道道钟声,虽然呈现的是袁可嘉人生的不同侧面,但在无形的曲谱串联下,却组合成一套音调不同、音色有别、协奏齐鸣的洪钟大吕。

  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坐标之一,以袁可嘉的新诗求索之路为切入点,无疑可以观照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脉络。作者从袁可嘉1941年从重庆南开中学考入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开始叙述,在这个学术氛围浓厚和文科名师云集的校园里,他深受卞之琳等诸多现代文学大家的影响,也不断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理论养分,为他在中国现代主义新诗之路上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袁可嘉是九叶诗派的重要成员,他与诗派多数成员具有西南联大学习背景,从西南联大启航,他们学习西方现代派的文艺理论并开始创作诗歌,掀起一股现代主义诗潮。在部分研究者看来,“九人诗风不同,不成诗派”。可袁可嘉认为,“九个作者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他们在风格上形成了一个流派”,而且相比之前的诗歌流派,更有力求“开拓视野、接近现实生活、忠实于个人感受”“与人民的情感息息相通”等特点。经历过人生动荡后,他重拾译笔,在译作中明显体现了对现代主义的回归,他对叶芝《当你老了》等经典诗篇的翻译,影响了一代读者,也重新激发了中国诗人对“现代性”的追求。

  求学之路、诗学探索、山河故人、人生追求……该书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记述袁可嘉对中国新诗发展作出的贡献,更以生动鲜活的细节注入更具烟火气、更有人情味的诗意灵魂。该书的序言借用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袁可嘉逝世后所写的回忆散文《袁可嘉,诚可嘉》,文中高度肯定了袁可嘉对中国新诗发展的贡献,也回忆了两人相交相知的过往。作者重现了两人的青少年到“雪满白头”的知交故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袁可嘉在青年会中学上高二,12岁的余光中刚考上这所学校的初中班,虽然没有过深的交往交流,却彼此印象深刻,更因为共同的志趣,开启了超越年龄、距离的相知相惜。袁可嘉的回忆文字克制而内敛,少有闲笔,顺着他文字中留下的琐碎信息,作者清晰且真切地还原了他与兄长袁可尚“恩比父母,情同良师”的兄弟之情。书中记述的一段细节令人动容,袁可尚如恩师慈父般给予他教导,“使我学英语起步早,步子稳,成效好”,更在袁可嘉人生之路的关键时刻,袁可尚“省吃俭用挤出钱来”助他完成学业。人生最难忘的莫过于乡情,袁可嘉少小离家,与家乡远隔重洋,可他时刻未放下家乡,对家乡的年轻诗人多有提携。书中所记他与诗人俞强长达20多年的通信,给与一个青年诗人“穿透浮世与尘埃的精神力量”,助其成长,十分令人感佩。

  《沉寂的洪钟》既写袁可嘉个人生平,也书写时代氛围,既有求索者的坚忍精进,也有亲友间的温暖情谊,即便时间已过多年,可当我们侧耳倾听窗外风雨匆匆时,会发现沉默于时空的钟声穿透长空,不停撞击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的斗志,去收容“八方的野风”。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