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现当代文学的立体图景——作家学者共话中国现代文学馆40年
发稿时间:2025-03-27 10:34: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日报通讯员 原蕊楠
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作家学者共同回顾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发展历程,礼敬前辈,总结经验,共话新时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1985年,在作家巴金的倡议下,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开馆。开馆典礼上,巴金热情洋溢地说:“中国文学队伍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中国现代文学馆将会证明这一点。”
2025年时值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40周年。如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98万件馆藏珍品、21万件文物如星河璀璨,785件国家珍贵文物铭刻文心,142座作家文库构筑起现当代文学的立体图景。
“近两年我经常在想一件事: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甚至在梦里我也几次站在文学馆的门前,看见人们有说有笑地进进出出。醒过来时,我还把梦境当作现实,一个人在床上微笑。”1981年10月21日,光明日报在重要位置刊发了巴金的《现代文学资料馆》。文章中,他主张把散落的现代文学资料搜集起来,保护文学这一民族和人类的宝贵财产。
从最初的倡议到建成开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激荡起整个文学界的热烈回响。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指出,倡议发出后,茅盾、叶圣陶、夏衍、冰心、丁玲、臧克家、曹禺等立即撰文支持。后来,更多作家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由一个作家的倡议到现在这样的宏大文学馆,体现了几代知识分子强劲的行动力。
众木成林,星光汇聚。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表示,中国现代文学馆已逐步构建起文学文献文物典藏体系,打造了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高地,创新展陈模式,讲好文学故事,紧跟数字化建设的时代步伐,开辟了面向公众的讲座讲解,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文学博物馆发展之路,为文化强国建设标注鲜明注脚。
2024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其所属的茅盾故居参观人次突破27万,各地巡展参观人次达到33万,“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与“‘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入选国家级展览推介项目。同时,中国现代文学馆已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
“人民艺术家”王蒙感慨地说:“这是咱们的一个宝贝,是咱们的宝库,是咱们的标志,是咱们的文学宫殿,是咱们文学的一种展示,也是咱们讲好故事的扬声器。我了解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诸多成就和贡献,同时希望它的门开得越来越大,增加人气,吸引更多市民、青年文学爱好者参观、了解文学。”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陈建功一直关注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发展。他指出,如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不仅发挥着产品库、资料库的作用,而且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比如,文学馆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成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自主编辑或者合作编撰的出版物赢得社会关注;其一直坚持的客座研究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批评家。
文明传承的伟业需要薪火相继的坚守,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鲁迅先生的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认为,要让文学活起来,与“Z世代”亲密互动。就像李象群的鲁迅雕塑,定格了鲁迅的鲜活瞬间,我们也可以借助AI技术,让鲁迅在直播间与网友对话,让文学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群指出,文学类博物馆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把学校里课本上的大事记转化为立体、直观、鲜活、动态的文学发展脉动。这就需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群的特点,在加强产品内涵研究解读的基础上,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和教育活动,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