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北乔:在评论中构建文学的生命对话

发稿时间:2025-04-01 10:45: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北乔, 作家、评论家、诗人。出版文学评论专著《约会小说》《诗山》《贴着地面的飞翔》、长篇小说《新兵》、小说集《尖叫的河》、散文集《远道而来》、诗集《临潭的潭》等。曾获第十届解放军文艺大奖、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九届长征文艺奖、第八届黄河文学奖等。

  ——————————

  “我总是坚持文学评论是一种创作。如果说作家的素材是生命的体验与积累,那么文本则是作家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结合体,评论家的评论就是以文本作为素材的创作。”

  2025年出版的文学评论集《南人书话》,汇集了北乔的140余篇文学评论。带着温度和感性进入文本,以灵性的触觉探寻作品的肌理,同时又“难掩本人的性情”,这便是北乔文学评论独有的生命力。

  随缘书话,触摸作品的温度

  相比于此前出版的评论集,北乔更愿意将《南人书话》看作一部“散装”书评集,收录标准很朴素:没有收入其他集子里、不是太长的,且是针对一本书的评论。书中涉及小说、散文、诗歌、非虚构作品、文学史著作等评论,“虽说有些杂,但好处是视野也开阔。当然,这也让我有机会为我的读书留下了一点印记”。

  对于北乔而言,写评论是纯粹的爱好,也是阅读的副产品,“书,总不会过时。那么对这些书的评论,自然也可以随书而保鲜”。他将自己的阅读依照题材分为3类,一类是出于工作需要,一类是计划之中要读的书,“这类书比较杂,但以自然、文化、社会和哲学等为主”。再有一类则是随缘而读,“大都是遇见了什么书,但凡有机会,就会翻翻,觉得投缘的,我便会细读”。

  《南人书话》中收录的书评,大多便是“随缘”而生。其中涉及的作家领域广泛、年龄跨度大,不少人与北乔至今未曾谋面,但他丝毫不认为这会影响自己对作品本身的认识。在他看来,一部作品,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可以与作家密切相关,也可以独立存在,而他个人偏爱就作品说作品。“就像我去公园,可以有各种欣赏和思考,但完全可以不考虑公园是谁设计和建造的。就像我们品美食,不知大师傅,一点关系没有,当然,知道了大师傅,那也会是一种有意思。”

  不过,他也提到两种例外情况,“一是作家所带有的地域文化,会让我多关注他是如何将其进行文学表达的;二是对业余作家,尤其是基层业余作家,我总怀着尊重之心和敬畏之念。他们身上拥有与众不同的温暖,因而我的评论也会带有暖意”。

  与此同时,北乔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网络文学领域。传统文学之外,书中还收录了10余篇网络小说评论,其中包括“准00后”网络文学作家。北乔坦言,之所以收入这些评论,最朴素的想法是让网络文学与纯文学产生对话,“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文学形态,如果缺席,文学大生态就不可能完整”。

  北乔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青春性的写作”,一切有关青春的心态、情绪、表达方式,与世界相处的方法等,均在其中。这些作品呈现出“年轻态”的气质和品相,是当下年轻人实时的呼吸和行走。而阅读时,他也总是试图消弭代际,尽可能回到年轻人的生活场,“感受他们的直率和勇敢,体味他们的活力和独特”。

  他非常欣赏年轻创作者的活力,而他的创作,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活力。“文学是年轻的事业。这里的‘年轻’既是年龄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作家要葆有一颗童心;我们也会说,写作是一种冲动。”

  好评论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多年来,北乔的创作一直在散文、小说、诗歌、评论中来回穿梭,这四类文体也应合了他不同状态的思考和表达:小说,是把想说的话隐于故事里;散文,随性而语;诗歌讲究瞬时的冲击力和一定的意味深长;评论,则杂糅了以上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评论可以将感性和理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共时状态式’的话语”。

  北乔将评论看作自己业余创作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他的评论总能够跳出框架的限制,向着自由的方向漫步。“因为业余,我不受学术成果所限,可以不考虑学术规范,可以自由写作。因为业余,我们没有阐释理论的使命,也没有创造‘观点’的负担。”

  “借着作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是北乔最喜欢的评论方式。在他看来,小说、散文和诗歌,个性化表达的色彩和痕迹比较重,评论则完全不同,“明明是我所思所想,是我要表达的,是我的观点和态度,但却假借从作品读到的。这样的方式,其实挺有意思的”。

  先创作小说和散文,然后才开始写文学评论,这似乎注定了北乔评论作品时总会带着“写作者”这一身份意识。不见传统评论文章的理性批评,北乔更希望自己的评论拥有对作品的一种在场性共情,“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作家生命的外溢。因而,作品是有生命的,底层的本质是感性”。

  在北乔看来,评论家遭遇一部作品的历程,其实和作家相似,都是从感性抵达理性。评论家的理性思维十分关键,能够丰富和发现作品的文学品质,研究和总结作品的叙事,进而完成理论上的构建。不过,在作家为读者营建的文本世界下,评论可以高度理性,也应有作品的体温,“好的评论当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良好的互动,自然便能形成张力”。他提到,自己更喜欢“中医式”的评论,即“把作品视为生命的整体,而非各种特质性的组合”。

  基于此,北乔也向年轻写作者提供了一条自己的创作路径:“写评论,先要尽可能地进入作家的创作通道,然后再抽身而出,正如谓进山看山,再在山外看山。”他进一步解释,就是要先把自己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丢掉,用心感受作品,如同体味生活一般。而文本细读,首先要激发自己的灵性和悟性,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个部分或某个点,就是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谈及本书能为青年带来何种启发,北乔说:“对读者,我期待的是他们读到《南人书话》后,能觉得文学是美妙的,是可以读到许多东西的。书的价值,在于书本身,也在于‘我的阅读’。至于写作者,那真不好说,毕竟,写作是靠‘悟’而非‘教’。然而,《南人书话》可能的优点是我本身是写作者,那么我的评论中会有些因为他者创作而来的写作经验,或者以我的写作经验去体悟作品的叙述。但这还得靠大家去读,去悟。毕竟,这世上有太多的事只可意会无法言明。写作之事,似乎更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