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走进4.5亿年前,开启远古地球生命探秘之旅

发稿时间:2025-04-01 10:44: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陈若葵

  “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也绝不会正确地面对活着。”

  “没有白垩纪末的恐龙大灭绝,我们人类不可能出现;没有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也没有我们智人这一物种的今天!”

  ——古生物学家、“中国好书”作者苗德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相信很多小读者对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的这句独白并不陌生。人从出生起就逐渐走向死亡,生的过程就是死的过程,所有生物都不例外。译林出版社推出的重磅少儿科普新书《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给我们讲述了八个奇妙的物种,其中的七个已经灭绝,只有海南长臂猿是其中唯一我们还有机会抢救的物种。如此,我们一起翻开这套丛书,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阅读加油站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是专为小读者量身打造的生命历史和地球历史科普图书,它的创作者可谓大名鼎鼎、强强联手——作者是英国BBC科普作家和科学节目主持人、演化生物学家、灵长类动物学家本·加罗德教授。书中500余幅精美全彩插画由美国科学和古生物插画家、爬行动物学家加布里埃尔·乌格托绘制,他通过绘画重建灭绝和现生动物的外形与行为,反映相关的最新科学假设,他曾担任《史前星球》等影片的美术顾问。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生物系副教授石敏与科普作家、资深译者何文珊合作翻译,她们不仅中英文俱佳,而且具有扎实的古生物学和生态学专业功底,译文准确、严谨,兼具文学之美,让“硬核”的科普内容变得易读、好读,符合我国小朋友的阅读习惯。

  在这套书的出版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审定。为什么呢?因为,书中引用的部分研究成果较新,一些专有名词、物种学名,乃至概念尚未有准确的定义,如此,专家的审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生物大灭绝·利索维斯兽》《生物大灭绝·霸王龙》等书中出现的“元哺乳动物”(protomammals)这个中译名,就是由古生物学家、《物种起源》权威译者、科普作家苗德岁定名,在这套书中首次使用的,以此将“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与原始哺乳动物区分开来,因为前者还不能算是原始哺乳动物。

  它告诉我们

  为什么物种会灭绝?为什么邓氏鱼被称为“史上最凶猛的鱼类”?为什么巨齿鲨被称为“史前终极掠食者”?……翻开这套丛书,小读者肯定能长不少知识呢,而且,相信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怪诞虫灭绝于4.43亿年前的奥陶纪末大灭绝,那一次85%的海洋生物在地球上消失;3.75亿年前的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泥盆纪晚期大灭绝摧毁了绝大部分海洋鱼类,曾经统治海洋的超级捕食者邓氏鱼也是受害者;在大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销声匿迹,在地球上生存了3亿多年的三叶虫全军覆没;在距今约2.13亿年的三叠纪末大灭绝中,地球上的生物几乎被摧毁殆尽,身形巨大的哺乳动物近亲利索维斯兽也未能幸免;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大灭绝摧毁了地球上75%的生命,地球的统治者恐龙面对陨石撞击地球这样的灾难毫无招架之力,顶级掠食者霸王龙也不例外;在250万年前的上新世末大灭绝中,超过50%的海洋哺乳动物消失了,其中包括海洋中的巨无霸猎手巨齿鲨;而在人类世,因为人类的滥捕滥杀,最后一头已知的袋狼于1936年9月死去,这个物种宣告灭绝。

  海南长臂猿也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海南长臂猿是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近年来,通过严格的保护和生境修复,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个家庭群42只个体。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包括《生物大灭绝·怪诞虫》《生物大灭绝·邓氏鱼》《生物大灭绝·三叶虫》《生物大灭绝·利索维斯兽》《生物大灭绝·霸王龙》《生物大灭绝·巨齿鲨》《生物大灭绝·袋狼》《生物大灭绝·海南长臂猿》八卷,纵览4.5亿年地球生命的灭绝与复苏史,讲述了五次经典的大灭绝、新近发现的上新世末大灭绝、人类世大灭绝,以及濒危动物和栖息地保护,详细讲解了与历次大灭绝相关的七种典型生物:怪诞虫、邓氏鱼、三叶虫、利索维斯兽、霸王龙、巨齿鲨、袋狼,以及人类保护地球生物栖息地和多样性的典型成果——海南长臂猿。

  看过达尔文《物种起源》这本书的小读者一定不会忘记,达尔文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用一株大树,即“生命之树”来表示:绿色生芽的小枝代表现存的物种,而往年生出的枝条以及枯萎、折落的枝叶则代表先后灭绝的物种。达尔文根据生物演化论确信,已灭绝了的生物物种总数大大超过了现生物种的总数。

  经过数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灭绝生物的化石物种,证实了达尔文预见的正确性。根据科学家初步估计显示:目前存在于地球上的缤纷多姿的生物多样性,在地球历史上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即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物种,99%以上都已经灭绝了!正如本系列《生物大灭绝·利索维斯兽》一册开头的引语所说:“灭绝是规律,存活是意外。”本·加罗德写道:“就灭绝而言……它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它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程度发生,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助推了演化。”苗德岁说:“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就没有哺乳动物的兴起;没有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也没有我们智人的今天。”

  这套给孩子们看的书打破了学科界限,链接、贯通中小学科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知识点,以BBC科普纪录片的方式讲解古生物和生态学知识,详解化石的发现、分类、解剖、分布等,亲切幽默,很接地气,易理解,启发孩子化身小小“化石猎人”,发现身边的古生物。而且,每册独立叙事,均配有时间线、我要问专家等栏目,适合“带一本书去逛古生物博物馆”。

  边读边想

  作者本·加罗德在该系列引言中说:“如果我们有机会拯救一个物种,使之免于灭绝的厄运,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灭绝本身。什么是灭绝?是什么导致了灭绝?当许多物种突然灭绝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读这套系列丛书,无论是孩子还是他们的爸爸、妈妈都能获得一些启发,进而将生命的度量衡从“人类时间”拓宽到“地球时间”,从物种的消亡去思考气候变化导致的灭绝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常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掌握相关的知识。因为,古生物的过去,很可能就是人类的未来,共同守护地球的未来,才能使生命之光永不熄灭。

  作者选择海南长臂猿作为本系列最后一册的主角也值得小读者想一想:海南长臂猿,是一个目前只有42只个体的物种,还能摆脱灭绝的命运吗?要避免它遭此厄运,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的栖息地,为濒危物种的生存而尽力,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员。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