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唐诗里的“长城精神”

发稿时间:2025-04-07 11:12:00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映照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的精神底色,充盈着丰沛的民族精神内蕴——
  唐诗里的“长城精神”
  林静

  长城是我国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歌咏长城的诗篇如垒砌长城的砖石,汇聚了长城文化的精髓。随着诗歌黄金时代唐朝的到来,长城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表现长城生活的边塞诗尤为勃兴。据学者统计,“长城”在《全唐诗》中出现80余次,还不包括塞垣、紫塞、秦城、万里城、虏障等长城的多个代称。《中国历代长城诗录》收录唐代长城诗共计363首,远超其他朝代,如加上涉及长城重要关隘的诗作可达400余首,作者涵盖几乎所有一流大诗人。可见,唐代的长城诗达到了繁盛的顶峰,堪称独步古今。

  唐代长城诗记录了长城内外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交流融合的过程,其共同书写的和平主题、锤炼的长城精神则凸显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长城诗由此构建起成熟的叙事体系,成为见证民族间友好接触与文化互渗的“活化石”。

  构建起用军事意象书写和平主题的叙事模式

  唐代长城诗擅用军事意象书写和平主题。长城本是戎马之地,描写战争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战争记忆的具象载体,唐诗里的“长城”常与“金柝”“刁斗”“羽书”“旗鼓”“烽火”“戍楼”等军事意象并置,尤其“金柝”与“铁衣”往往对仗出现,勾勒边关军营生活的典型画面。加上其他军事意象的烘托,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边地战争的残酷图景。

  强盛的唐朝足以令“四夷宾服”,但北部边境始终战事频发,令唐人常常怀念起秦汉的精兵猛将,对应当下情境叙写边塞生活,主旨总会落到表达反对战争、祈盼和平的强烈愿望上。李益《登长城》诗云:“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国家强盛带给诗人的自信与自豪感在对秦汉的追怀中得以彰显,最终还是希望不战而平。刘长卿《疲兵篇》以“只恨汉家多苦战,徒遗金镞满长城”结尾,将苦战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对天下太平的真诚呼唤。雍陶的《塞路初晴》直接表达生逢和平的喜悦之情:“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这里的长城既代表着征伐之地,也寄托着百姓厌恶战争、祈盼和平的美好愿景。借助长城及其相关军事意象,唐人表达了制止战争、追求和睦相处与有序交往的和平精神。用军事意象书写和平主题,构成唐代长城诗的叙事特点,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

  锤炼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元素“长城精神”

  唐诗里的“长城”锤炼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元素“长城精神”。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不仅指万里长城这一历史遗迹,还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它不仅推动了我国北方长城地带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也促进了沿线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唐诗里的“长城”绝非单纯的地理概念,往往寄托着诗人及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忠诚,借此袒露身在边疆内心的波动与挣扎,既有对功名的渴望,又有对战争的忧虑、厌倦,反映了唐人对长城的复杂情愫。无论是骆宾王的《边庭落日》:“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还是王涯的《塞下曲》:“塞晚每愁残月苦,边愁更逐断蓬惊”,抑或王昌龄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无不是字字流露对家的思念眷恋,句句表达忠君报国的壮志豪情,正如韩翃在《寄哥舒仆射》里所云:“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唐诗里的“长城”用诗歌的炼金术将砖石垒砌的军事工事熔炼升华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守护文明的精神图腾,穿越千年时空默默诉说着绵延不尽的家国情怀。

  见证了民族间友好接触与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唐诗里的“长城”不仅仅是军事设施,还是见证了唐朝主动开展民族间友好接触与文化交流的“活化石”,成为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葡萄、苜蓿是胡地入汉的标志性物类,唐人把葡萄入汉家、岁献葡萄酒作为汉唐征服西域、令四方来朝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诸如“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之类的诗句层出不穷,展露出盛世之下唐人开放包容、豪宕奋进的精神风貌,这正是“长城精神”的要义所在。

  鉴古以知今。唐诗里的“长城”与当前倡导的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遥相呼应,其所象征的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国格局、展现的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都是今天我们要向世界传递的重要价值理念,与新时代精神高度契合。其中蕴含的“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通过后世不断丰富锤炼,逐渐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民族精神标识,是讲好长城故事的“定海神针”,构成长城诗叙事体系的稳固根基。

  翻阅唐诗,长城以雄伟壮丽的光辉形象屹立在诗行间,映照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的精神底色与复杂深沉的家国情怀,充盈着丰沛的民族精神内蕴。深入阐释唐诗里的“长城”,不仅对丰富北方地域文学研究有所助益,同时在弘扬长城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当代文化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