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黄鹤楼》首句宋初已有“乘黄鹤”说

发稿时间:2025-04-28 11:03:00 来源: 光明日报

  【学术争鸣】

  崔颢《黄鹤楼》,现存唐人选唐诗和敦煌残卷共有5种文献收录此诗,首句一律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原创版的“乘白云”,目前有着无可置疑的文献证明。《光明日报》2025年3月24日13版刊发了谢安松君《〈黄鹤楼〉首句文本演化新论》,清理了目前学界关于《黄鹤楼》首句“白云”更改为“黄鹤”的三种主要说法:宋人说、金元人说、明人说。作者认为“黄鹤”产生于元代。文章信息丰富,所论“黄鹤”与蒙学一荣俱荣的关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另以文献和版本为立论依据,以逻辑为分析工具,考论“黄鹤”产生于宋初,供学界批评参考。

“乘黄鹤”的思维歧路肇始于唐末韦庄的《又玄集》

  韦庄是晚唐集诗人、词人、学者、政治家于一身的全才型人物,不仅具有形象思维的创作才华,而且具有考察创作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韦庄《又玄集》序言说:“左太冲十年三赋,未必无瑕;刘穆之一日三函,焉能尽丽。”创作无论快慢,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是破除“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或“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迷信。《黄鹤楼》刚好就是“未必无瑕,焉能尽丽”的典型案例。韦庄作品既有场景广阔的唐代第一长诗《秦妇吟》,也有风姿摇曳的小诗小词。《又玄集》既选李杜王孟高岑,也选多达22位的女性诗人。了解这些,是想借此说明《又玄集》对极少数诗作的小注并非随意而为,而是韦庄深思创作的一种指向。比如李白《蜀道难》题下注有“杂言”二字,看似多余,但联系后面录有任华的《杂言寄李白》《杂言寄杜拾遗》,韦庄提醒读者关注《蜀道难》诗风影响任华创作的用心就极为明显了。同理,韦庄在《黄鹤楼》题下注“黄鹤乃人名也”,有学人怀疑是刻工所加,或是《又玄集》流传到日本后被人添加,都是专注一点不及其余的孤立推想。经笔者系统考察,“仙人乘白云”产生于先秦,“仙人变黄鹤”以及“仙人乘黄鹤”,均产生于汉代以后并获得唐诗的分别书写。仙人可以变黄鹤或乘黄鹤穿越白云,也可以乘白云让黄鹤随飞伴飞。大自然中多白鹤而缺黄鹤。区别在于:白鹤是幼年鹤成年鹤,黄鹤是长寿鹤千年鹤,仙人仙鹤的“羽衣”经日晒雨淋风吹霜染由白转黄是仙人仙鹤的“资深”标配。崔颢将多种不同源流的仙人传说集合于黄鹤楼:“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人云俱去而楼独存)。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人鹤俱去而云楼皆存)。”韦庄的小注显然意在解决崔颢的语义冲突。不管效果如何,至少韦庄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第一个提出了解决方案。

“乘黄鹤”的文本歧异初见于宋初李畋的《该闻录》

  从逻辑上说,一个人提出有趣而难解的问题,就会刺激更多的人尝试解决问题。有的尝试方案传下来了,有的消失了。传下来的方案或被接受或被误解,被误解的又滋生新的问题。宋初李畋的《该闻录》记载《黄鹤楼》首句为“乘黄鹤”,虽然破坏了崔颢原本,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人鹤俱往,楼云犹存,解决了原诗的语义冲突。

  李畋是谁?程毅中先生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的《该闻录》词条,定李畋生卒年为宋太祖至宋仁宗的“962?—1051?”,享年90。原书已佚。今人所见涉及《黄鹤楼》首句“黄鹤”的记载,转见于何溪汶《竹庄诗话》(1206年成书)卷12的该诗题注:“《该闻录》云: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云。李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凤凰台诗》。”正文录崔颢诗“昔人已乘黄鹤去……”,再录李白《登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形成完整的论说语境。四库馆臣《〈竹庄诗话〉提要》对该书极度推崇:“遍搜古今诗评,杂录其说于前,而以全首附于后,乃诗话中之绝佳者。”并举多例证明:“又此书作于宋末,所见诗集,犹皆古本。”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5引《该闻录》亦作《题武昌黄鹤楼》,只是首句仍作“白云”。《该闻录》证明宋初至宋末,《黄鹤楼》首句已有“黄鹤”说,而且崔、李争胜之说,宋代前100年已有流传。再就是张颙(1008—1086)的《黄鹤楼》首句已作“崔颢题诗在上头”,足证李畋所传信息,远远早于1060年编撰的《唐百家诗选》。

“乘黄鹤”的“入流”脱颖于北宋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

  再据逻辑推理:由于宋初《该闻录》原本已佚,宋人所引《该闻录》的《黄鹤楼》诗题及首句,就可能或据原本或据口传,导致今传引述该书《黄鹤楼》首句的数种文献“白云”“黄鹤”并存。早期歧异必然引发晚期歧异。《唐百家诗选》初稿外的《黄鹤楼》首句,自然或作“白云”或作“黄鹤”。方胜先生等仅据今存《唐百家诗选》南宋刻本的补版为“白云”,就断定荆公原本只能是“白云”,并不符合逻辑学的充足理由律即因果律。

  笔者的推理,有幸符合上海图书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先行先生从版本学角度对今存宋本《唐百家诗选》的评鉴。陈先生在2020年10月29日上传的网络版《先行说善本》第七讲《宋江西刻本〈王荆公唐百家诗选〉的补版……》中指出:“《唐百家诗选》存世有两部编次不同的宋刻本,都是孤本。一部是按作者编次,称为分人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另一部是按诗的内容编次,称分类本,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分人本的避讳字至‘构’字,有修补版,字体不同……推知该本雕版于绍兴后期,修补版于淳熙年间,前后相去二三十年。雕版、补版皆在江西抚州。”绍兴共32年,如分前中后3期,则后期在1151年之后。荆公与宋次道1060年合编此书于汴京,书名也是宋氏命名的。书稿距绍兴后期的江西抚州雕版,至少90年左右了。90年变化的时间空间人物,谁可保证初印本就是荆公原稿?陈先生说:“两个本子过去都曾经被误作北宋本。”“我认为,王安石不大可能同时编纂两个选本。那么揣摩他的书名,他编的应该是分人本。分类本则出自别人之手,只是沿用了分人本的书名。”“现藏静嘉堂的那部分类本与上图本堪称双美。它也是一部残本。”抚州本的雕版与补版,“两者不仅在版刻面貌上有差异,很可能还有文字内容的不同。只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部后印本罢了”。这是专业资深人士理性独立的洞察,值得格外重视。

唐宋诗“乘黄鹤”始创于李白收官于刘克庄

  2018年,笔者刊文指出“乘黄鹤”最先出自李白《江上吟》的“仙人有待乘黄鹤”。今补论如下:李白之后,北宋郭祥正《追和李太白姑熟十咏·灵墟山》有“仙人赴金阙,灵墟蹑高路。空见白云飞,想乘黄鹤去”。贺铸《变竹枝词九首》有“但闻歌竹枝,不见乘黄鹤”。南宋袁瑨《游白云山》想象“恍见云中君……招我登云路。漫漫云路长,愿乘黄鹤驭”。刘克庄《游仙一首》说“乘黄鹤上白云”。从李白到刘克庄,唐宋已有“乘黄鹤”,不必等到元人才改“白云”为“黄鹤”。

  要之,当荆公面对不完美的经典,“白云”“黄鹤”必须二选一,最大可能是选择诗义自洽的来自《该闻录》的三叠黄鹤,而不是存在语义冲突的二叠黄鹤。宋人王得臣《麈史》记载,荆公批评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理由就是“黑云如此”与“向日甲光”的语义冲突。由于《唐百家诗选》的首印版即北宋末杨蟠刻本失传,元明又没有新刻本,所以宋初至宋末《该闻录》与《竹庄诗话》的“黄鹤”,成为清代至现当代所有点校本《唐百家诗选》“黄鹤”的上源,同时也是元明蒙学教材“黄鹤”的上源。“黄鹤”说动议于韦庄,初录于李畋,收编于荆公,转存于何溪汶,喧豗于金圣叹,流行于清中叶至现当代。

  将来的《黄鹤楼》首句,到底以“乘白云”为准还是以“乘黄鹤”为准?笔者认为可以分学术话语和日常话语来考虑,类似于语言的普通话与地方话并存,文字的繁体字与简化字并存,李白诗的“床前看月光”与“床前明月光”并存一样,学术版《黄鹤楼》的首句必须是“乘白云”,普及版亦即蒙学版的首句不妨是“乘黄鹤”,因为都不影响原作诗韵。选择严谨的学术话语还是选择宽容的日常话语,完全属于应用者自身学养与兴趣的自主呈现。

  (作者:罗 漫,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