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泽川
1912年秋,闻一多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之后在这里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广采博闻,尤其喜爱阅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历史文化书籍。因此,他的诗名、文名,不久便传遍全校。
但是,当时学校里不太重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课程多,限制多,课外也不能尽情阅读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只有放暑假,学生才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所以,每到放暑假,闻一多就急匆匆地赶回故乡(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在这里度过一段最宝贵的读书时光。
在乡亲们看来,暑假是避暑、休息的日子,闻一多却不以为然。他读书的兴趣十分浓厚,甚至能抵挡住酷暑。晚上,他坐在那张旧书桌上苦读。天实在闷热,汗水滴滴地流,蚊子嗡嗡地叫,他竟能安然地坐着读下去。白天,屋里实在太闷了,他就端了把椅子到树荫下去看书。有一次,他在天井里读书入神了,一条大蜈蚣爬到他的小腿上,还在不停地往上爬。他的一个侄儿见了,担心蜈蚣咬了他,惊慌地把蜈蚣赶走了。闻一多不知是怎么回事,气愤地放下书,责备侄儿打扰他。侄儿说∶“大蜈蚣咬人可厉害呢!我是帮你赶走爬在你腿上的蜈蚣啊。”闻一多平静地说∶“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件事被乡亲们传为美谈,大家伙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闻一多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有些亲戚朋友知道闻一多远道回乡,就专程来看他,他却顿足叹道∶“为什么又来打扰我呢!”他也从不去回访,全然不理睬世俗人情世故那一套,所以有人叫他书呆子。他也不去辩解,只是埋头读书写作,《二月庐漫记》系列读书笔记就是这些艰苦的读书生活的忠实记录。
“二月庐”是闻一多为老家书房取的别名。夏天的武汉,被称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盆”之一。闻一多的老家在紧挨武汉的浠水,天气同样闷热。每到学校放暑假,他就回到家乡苦读两个月的书,“二月庐”由此而得名。1916年,当《二月庐漫记》发表于《清华周刊》时,读着这十六篇文章,谁会想到它是出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人之手。又有谁会想到,它可是闻一多整个暑假苦读的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