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蓝色星球——地球,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而构成这蓝色星球的主体,便是那覆盖了近71%的地球表面,神秘莫测、壮阔无垠的海洋。海洋不仅塑造了地球独特的自然景观,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孕育着多样的生命,承载着古今人类探索未知的梦想和追求。
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主持编写的《海洋文化十八讲》,便是一把开启海洋奥秘之门的钥匙,引领我们深入探寻海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感受它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海洋文化十八讲》共分为五个篇章,涵盖海洋的自然特性、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形成、海洋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海洋与当代人类社会的联系以及海洋治理等多个方面。
本书从“海从何处来”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回溯地球历史上海洋的起源与演变,揭开了海洋形成过程的神秘面纱。从地球诞生之初的“岩浆海洋”,到如今波涛汹涌的蔚蓝世界,海洋经历了一系列“沧海桑田”的变迁。海洋学研究的对象,从微观的海水成分,到宏观的海浪、潮汐、洋流等现象,还有声、光、电磁等的传播和消衰,都蕴含着自然的奥秘。此外,海洋还对全球气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海洋的热、碳容量和活跃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些也都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与进化提供了条件。近40亿年来,海洋陆续见证了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出现等演化里程碑以及动植物体型增长、结构复杂化、种属多样化等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些海洋生物先后登上陆地,其中就有人类等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
近10万年以来,现代人类陆续扩散至全球,在世界各地创造了群星璀璨的文明。海洋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扮演了轻重不一的角色。海边的古人类足迹,见证了人类与海洋的最初接触,文明的种子在海洋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全球海洋商贸网络的形成,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现如今,海洋与人类休戚与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连通性和开放性使得全球的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命运相连的共同体。海洋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源与能源,而海洋运输支撑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亲海型旅游成为人类喜爱的观光休闲方式之一。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繁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增长动力。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海洋资源得以更高效地被开发和利用,进一步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然而,海洋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和滨海湿地破坏等问题,为近海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
幸运的是,当前海洋经济已开始向可持续蓝色经济转型,加上蓝色金融的兴起和数字技术的赋能,将为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开辟新的路径。同时,国际和区域涉海条约与制度的建立,主权争端和海洋划界的妥善处理,都维护着海洋的和平与稳定,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一本面向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材,《海洋文化十八讲》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学的基础知识,并融合历史、文化、经济、法律和现代科学知识,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全面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窗。
(作者系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苏纪兰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