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爱读书的农民工刘诗利走红 “愿每个人都是读书人”

发稿时间:2025-07-13 15:29:00 来源: 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陶稳

  阅读提示

  最近,农民工刘诗利因为出现在陈行甲的新书发布会上而广受关注,关于他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很多网友受到感动。刘诗利的故事让人们再次发现,阅读无关身份,只关热爱。

  3049733_tpzz_1752223442790_b

  图左:陈行甲发布的视频截图 图右:刘诗利在家里看书(受访者供图)

  最近,一位名叫刘诗利的农民工火了。

  他是一位来自河南濮阳农村的普通工人,打工之余,喜欢读书。6月25日,在北京图书大厦看书的刘诗利,“偶遇”了曾经的“明星县委书记”陈行甲的新书——《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精装修订版)》(人民日报出版社)的签售会。

  身上背着硕大的双肩包,手上提着两个行囊,加上局促拘谨的神情,让这场签售会的主持人、该书责任编辑张炜煜,很快关注到了“格格不入”的刘诗利。

  张炜煜用手机拍下他与刘诗利的一段交谈,以及陈行甲为刘诗利赠送签名书并与之拥抱的场景。6月26日凌晨,陈行甲发布了这条视频,并配文“这位老哥,你是我的写作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 视频在短短两三天时间内达到5000多万播放量,社会各界对刘诗利的关注越来越多。

  “站在泥土中仰望”

  个子不低、清瘦、满脸皱纹,是刘诗利留给张炜煜的第一印象。“在那样的场合里,他是非常扎眼的。”张炜煜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他还曾说:“这位大哥的脸,是典型的中国式农民的脸,谦卑谨慎,满脸皱纹,透露着悲苦,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特别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在签售会现场,“他显得很紧张,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又穿得干干净净的。”出于照顾心理,张炜煜给刘诗利找了个位置坐下,“这里不是他的主场,这样是想让他放松下来,安心听这场发布会。”

  由于不想让刘诗利感到被区别对待,也怕别人说自己做作,张炜煜没有对刘诗利过多关照。直到最后的签售环节,刘诗利被一位志愿者带到前台,见到了陈行甲。

  一位底层劳动者,以这样的方式被看见,应该说是幸运的。

  在此次事件前,刘诗利在北京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张炜煜发布的另一条近70分钟的视频里,刘诗利坦言,自己这次来北京只带了240元,100元做路费,剩下的用于日常花销。为尽可能节省开支,在北京十多天,即便是二三十元一晚的小旅馆,刘诗利也没舍得住过。

  张炜煜再次见到刘诗利时,他正蹲在路边吃土豆,就着一颗生洋葱。刘诗利说:“不干活时,可以节俭些,吃土豆就能饱。干活时,才买饭吃。”一斤土豆、4个小甜瓜、一颗洋葱,这是他一天的饭,花了4.4元。

  但就是这样一个俭朴的人,对看书和学习却有执着的追求。不干活时,他总是往图书馆、书店跑。此前,他还多次前往国家图书馆。

  看了陈行甲的视频,不少网友留言表示:

  “看得热泪盈眶。”

  “他在不方便读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读书,没有因生活辛苦放弃心中热爱。这样的人,让人敬佩,令人感动。”

  还有一条对刘诗利的高赞评论是:“站在泥土中仰望。”

  “向内求,保持内心的纯净”

  “我现在脑子有点乱,可能回答不清你的问题,请你理解。”过去的十多天,对58岁的刘诗利来说,有点忙乱。来自媒体、亲戚、朋友的电话,让他应接不暇。骨子里老实本分的底色,让刘诗利不懂拒绝。不管谁的电话、什么问题,他都慢声细语、客客气气地回答。

  刘诗利说,后来,陈行甲在电话里说要给他提供住宿费用,他拒绝了,原因是“谁家的钱都不够用,我自己能顾住自己”。

  还有几家企业找到人民日报出版社,提出想给刘诗利提供工作。濮阳市的一家老年公寓,通过当地媒体联系到刘诗利,想邀请他到图书角管理图书。还有一家旅行类企业表示也能提供类似工作。

  但刘诗利有自己的担心,“这些工作我不太熟悉,到时候如果干不好,会觉得难看、不得劲。”所以,他决定先在家休息几天,再回北京,可能还是干以前熟悉的活。

  刘诗利走红后,有人认为,他可以利用流量改变生活,甚至命运。但自始至终刘诗利都觉得,去书店看书和被关注都是一件平常事。“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只是每个人经历有些不同,因此没把自己走红当回事。”他说,“歇几天还得干活去。”

  虽然一直强调这件事很平常,但突如其来的走红还是给刘诗利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变化,“接触到了以前没接触过的人,互相学习,有所提升。”

  刘诗利在老家也渐渐有了知名度。他被邀请参加高考毕业生座谈会,濮阳市和濮阳县图书馆给他送来借书卡和书籍,市委宣传部还送来两个书柜。人民日报出版社举办阅读推广活动时,也将考虑邀请他参加。

  过了一段时间,再回看这件事,张炜煜对记者谈到一个感受:他在刘诗利身上看到了农村读书人的困境——想提升自己又不被理解,所以只能向内求,同时又保持了内心的纯净。“你看他眼神真的很纯净,干啥事都井井有条。”

  “阅读无关身份,只关热爱”

  刘诗利被看见,是偶然中的必然。

  这几年,不少底层劳动者因为喜欢阅读而受到关注。2020年,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吴桂春因失业被迫返乡,在归还东莞图书馆读书证时,他写下留言:“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这条留言被发布后引发全网感动;2023年,在深圳做建筑工人的易群林因在街头公益钢琴上即兴演奏走红,他还提及自己喜欢阅读诗歌和文学类书籍。

  今年,被称为“田埂诗人”的“沂蒙二姐”吕玉霞走红网络,在田间地头,她即兴创作的诗句引发网友共鸣。而吕玉霞从小对语文怀有浓厚兴趣,在工作间隙,她也不忘抄写唐诗宋词和《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在张炜煜看来,这说明,“读书”这个理念,今天依然深入人心。

  至于读书能带来什么,刘诗利的回答让张炜煜印象深刻:“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我一边在工地上干着活,一边想再弄得好一点。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张炜煜认为,刘诗利的话语很朴实,他看书,既有精神上的追求,更有技能提升方面的需要,“这非常有代表性”。作为图书编辑,张炜煜感到自己也从中深受教育,“没想到网友对阅读这么感兴趣,没想到像刘诗利这么大年纪的农民工如此热爱阅读。不走出编辑部,不知道世界的丰富,人心的广阔。”

  “刘诗利的出现和走红,说明阅读无关身份,只关热爱,愿每个人都是读书人。”张炜煜说。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像刘诗利这样的人,有的被看见,更多的则默默无闻,但他们依然能在一页页的书中,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充实着生活,丰盈着内心。

责任编辑:潘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