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谢互联网的发展,让任何一个有倾诉欲的人都能有讲故事的平台,这也是我选择网络文学的原因。”2021年,城城与蝉开始了网文创作,用他的话说,自己算是“入行比较晚”的作者,“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内心的表达欲比较旺盛,想要将内心的很多故事讲出来”。
之后,他陆续写了几本网文,直到2024年,首部科幻作品《天才俱乐部》凭借精彩的叙事、对科技和人类命运关系的深入挖掘,一举摘下第35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科幻网络文学奖”的桂冠,成为科幻网文界一匹突围而出的“黑马”。回望过去,城城与蝉感觉自己现在的创作状态更加倾向初心,“我始终认为只有足够真诚和纯粹,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故事,目前这仍旧是我努力的方向”。
长篇连载,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奔赴的“众筹写书”
《天才俱乐部》从2023年12月开始连载,到2024年10月正文完结,10个月280万字,这对于拒绝“水文”的科幻悬疑类作品而言,无疑是相当可观的产出速度,而这种“高产”得益于城城与蝉充足的前期准备。
“在网文领域,不同题材对大纲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题材甚至不需要大纲,作者脑子里有个基础设定就可以开始写了。但有的题材却高度依赖大纲,尤其是悬疑类型的小说,基本在动笔之前,就要把所有答案和谜底想清楚、把一些关键的剧情节点设计好,这样才能保证创作过程顺利。”
《天才俱乐部》属于后者。正式连载前,城城与蝉已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准备,有了几十万字的存稿和清晰的故事大纲,“如果一开始没办法将所有线索和伏笔都捋顺,我是没胆量开始动笔的”。
《天才俱乐部》最低时候的追读人数不过1000多人,但当他写了100万字之后,随着世界观的展开和故事核心的揭露,作品的关注数和热度迎来了“质变”,成为起点中文网上的“科幻爆款”。
连载到后期,《天才俱乐部》已有了稳定且庞大的“追更”群体,每一章节的“本章说”下,都充斥着关于剧情、人物和后续发展的猜测与讨论。城城与蝉坦言,也曾出现过读者猜中后续剧情和悬念的情况,“现在的读者经过这么多年阅读熏陶,有的人甚至比作者看的书都多,思维必然是相当敏捷。我反而觉得,如果读者们能通过前文猜到后续,那说明我的铺垫和伏笔做得还挺好。本身我们写的就是有逻辑可循的剧情,所以猜到悬念恰恰能从侧面说明这个故事设计的合情合理。”
每天更新完,城城与蝉都会高强度阅读最新的读者评论,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脑洞大开的猜测,很多时候,读者的奇思妙想都能带给他后续的灵感启发。他笑称这种与读者间的思维碰撞是一种“众筹写书”,也是独属于网络文学连载的乐趣。
在作品完结后的“10万均订感言”中,他写道:“《天才俱乐部》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其实就是作者和读者一个相互坚持、双向奔赴的结果——大家从未放弃我,我也从未想过要放弃这本书;大家给了这个故事足够的耐心,我也尽我所能把这个漫长跨越600多年的故事讲好。”
人文情感之间的故事,永远比星舰大炮更有温度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持续火热,这股“科幻热”也扩展到网文领域。城城与蝉本身也是个科幻迷,在他看来,中国的科幻作品拥有自身的特色:“相较于西方科幻文学比较流行的‘太空歌剧’,中国科幻文学更多聚焦于人文情感领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西方科幻的底色大多离不开星际航行、大战外星人,而中国科幻的核心往往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之间的交织交错。”他说自己始终坚信“人文情感之间的故事,永远比星舰大炮更有温度”。
除了扑朔迷离、层层推进的剧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互动,也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一部分。进行创作之初,城城与蝉就在思考如何兼顾科幻严谨性和学术性的同时,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让作品变得适于阅读、易于阅读,而他的做法便是让作品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然后循序渐进地加入科幻元素让读者适应。
“一部易于阅读的科幻作品,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场,让读者们逐渐代入其中,在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浮现中逐渐进入科幻节奏。”作为资深“硬科幻”爱好者,城城与蝉深知由于阅读门槛的存在,偏向硬核的科幻作品存在对读者的筛选,容易“曲高和寡”,所以,他选择“把科幻故事当作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来讲,既可以降低阅读门槛,同时还可以顺带科普一些基础知识”。
创作之初,城城与蝉便坚定要写一部“弘扬正能量”的作品,主角的三观一定要正,要有正义和善良的引导性。“很多读者可能还在上学、处于未成年阶段,我很希望读者们在享受精彩故事的同时,不仅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知识,也可以在想法和价值观上受到一些正向引导,这也是身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应尽到的社会责任。”
《天才俱乐部》完结后的大半年来,城城与蝉得以从高强度的连载状态中脱离出来。他一边调整状态,一边向内吸收,“看了不少书,也看了不少影视作品,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积累了很多灵感。把身体和精神调整到一个良好状态,会以最积极的心态和创作欲来进行新故事的创作”。他透露,自己的下一本书目前还在前期准备阶段,依旧是他最擅长的科幻、悬疑类题材,“目前市场上科幻悬疑类型的作品还比较少,所以我也想继续尽自己一份力”。
对于作品带来的关注度,他坦言,《天才俱乐部》的成功确实让自己“压力倍增,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我个人肯定是希望能够写出更加优秀、更加精彩的故事,但创作这种东西很难讲,它需要厚积薄发的同时,也同样依赖灵感突现,我希望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继续深耕科幻创作,挖掘更多可能性。”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