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墨迹仿佛未干(重读抗战家书)

发稿时间:2025-07-28 10:58:00 来源: 人民日报

  “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请家里不要想将来的生活怎么办,因为中国正在大的变动之中,中国抗战成功不愁无饭吃,抗战不幸失败,则大家都当亡国奴,所以我希望家里在这一方面能够想得远大些,能够原谅我……”

  这里我来过几次了,人物的事迹也早已知悉,今天又随学习班来参观,看到他留下的三封书信,心里仍感慨万分。穿越浓浓硝烟和漫长时光,那墨迹上仿佛还泛着未干的光泽!

  信是袁国平烈士写的,影印件展放在湖南邵阳党史陈列馆里,原件存放在20公里外的邵东市袁国平故居。

  写信的时间是1939年春天。袁国平刚从江宁抗战一线返回新四军军部,收到了难得的家书,是侄儿袁振鹏写来的,多么令人高兴。打开一看,侄儿告知,家里没饭吃了,你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希望迅速救济。

  袁国平心里酸楚,家里的情况他很明白。从早年开始,为送他到湖南一师、入黄埔军校、提供革命活动的路费,家里倾尽所有,生活日趋窘迫。如何回复?哥哥、母亲等一大家人,都热切地盼着自己呢。

  袁国平的笔是沉重的,苦楚的事实让他不知该如何应对。自从参加南昌起义、投身红军以后,他已经10多年没回家看过亲人了。父亲在他幼年去世,母亲和哥哥苦苦支撑着这个家,还为他四处征战、被官府通缉担惊受怕,好些年他不敢写信回来,怕连累家里。直到国共合作抗日后,袁国平才重新和家里取得联系。

  1938年7月,袁国平在给哥哥袁醉如的信中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家事更不能不仰仗吾兄独立支持。知我如兄,当不见责也……母亲我很挂念,不过有兄奉养,亦甚放心,请劝她不要挂念我们,很好的愉快的生活下去。在我只能以报效国家民族,事实不能不放弃承欢膝下之责了。”那时他已很愧疚,不能为家里拿出一分钱,甚至连赡养母亲的责任都尽不到。只能以愿为国事流尽最后一滴血来弥补家事之憾。他相信哥哥不会怨他。

  可是,这次侄儿来信,分明是代表家里抑或就是母亲的期望。母亲饿肚子,自己看着不管吗?据袁国平的侄女袁素民回忆:“没有大米,靠吃红薯充饥。没有油,只好用水煮点辣椒下饭。祖母年迈体弱,很难咽下。但是,她爱抚自己的儿子,体谅自己的儿子,从不让家人写信告诉叔叔。”这一次,侄儿偷偷写信来求助,家中实在无策了。

  考虑一番后,袁国平觉得母亲是不会怪罪他的。十几年前他就向母亲表达过成仁的愿望,母亲送他读书,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报效国家。

  1927年5月,袁国平奉命随军前往鄂西参加战斗。出发前,他给母亲寄去一张照片,并在照片背面写下一封诀别书。

  亲爱的母亲:

  1927年5月顷,反革命谋袭武汉,形势岌岌,革命志士,莫不愤恨填膺,舍身赴敌。

  斯时,余在第十一军政治部服务,也奉命出发鄂西,抗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

  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

  儿醉涵于武昌左旗整装待发之际1927年5月25日。

  舐犊情深,生死离别。不知母亲看到后,是如何的揪心。他跟母亲分析形势,表达决心,相信母亲能够理解他。

  大约是记起了这件事,袁国平给侄儿的回信磊落坦陈。世界上应该有一些不聪明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家中亲友都不要成为太聪明的人,聪明的人太计较、不愿付出,成不了大事。他认为的不聪明,要以殉道者的精神,付诸所追求的事业。

  在新四军里,袁国平一直是这样勉励大家的:如果我们有一百颗子弹,要用九十九颗射向敌人,最后一颗留给自己。他自己最后也做到了。1941年初,“皖南事变”负伤突围中,为不拖累队伍,他打完枪里的子弹,把身上留的最后一颗子弹给了自己。这一年,他35岁,儿子袁振威两岁,母亲65岁……

  走出党史陈列馆,我的脑海里还想着那封信。甚至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自己收到一封这样的求援信,该如何回复,我能不能成为一个不聪明的人!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