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从诗歌传承看文化脉络

发稿时间:2025-08-12 13:06: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范 昕

  在数字媒介解构传统审美范式、人工智能重塑创作逻辑的当下,重返中国诗歌意境美学的生成现场,不仅是古典诗学研究的学理诉求,更蕴含着破解当代文化焦虑的深层密码。谢朓、孟浩然、李白的诗,恰如一条流动的审美基因链,折射着中国诗歌从形塑到成熟的关键跃迁。当碎片化传播消解着文本的整体性,算法推送窄化着审美的丰富性,重申南朝至盛唐诗歌意境的净化提纯过程,实为在技术理性浪潮中重构人文精神坐标的文化自觉。解析诗歌创作的承变轨迹,不仅是阐释中华美学精神内在逻辑的全新维度,更对数字时代如何实现传统诗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镜鉴意义。

  盛唐诗人在营造诗境时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注意捕捉意境氛围,在其中选择景物、提炼情思,使色彩、构图、感情节奏和谐统一。与此无关的景物与情思都舍弃,这其实就是诗歌意境的净化与提纯。也就是说,在六朝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致观察、精心刻画的基础上,盛唐诗人进一步把主观与客观有机融合,做到情景交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纯净、浑融、完整。在谢朓的诗中,可以感受到纯净如竹露、如荷风、如月色、如流泉的情思流动。谢朓的诗可以说影响了有唐一代,后来的许多诗论家也提到了这一点,认为他的诗歌是唐调之始。在崇尚清水芙蓉之美的李白那里,或在情思明净的孟浩然那里,都有着谢朓的印记。

  诗人用心和大自然交流、对话,自如地让自然风物体现自己的情怀。诗人各自的情怀是不一样的,在谢朓的诗歌中主要是复杂政治环境下的犹豫、迷惘、伤感,而在孟浩然的诗歌中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谢朓的诗歌中,情思纯净明秀,诗境也和谐完整,在对意象的细致勾勒中个人的情思已经能够不着痕迹地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读孟浩然的诗,在湖光与山色、山烟与阁楼中能感受到一个诗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不管是他的隐逸情怀,他对遥岑与烟渚的爱恋,还是他的仕与隐的矛盾,他临渊羡鱼、书剑无成的不甘,都充满了诗意。

  谢朓的诗歌已经没有芜杂的弊病,语言在浅近中呈精致,意蕴在明晓中显委婉。李白的诗不但取象更加单纯明净,而且整体感觉更加浑融完整。李白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这种美学风格有对小谢“初日芙蓉未央柳”的语言之美和“圆美流转如弹丸”的音节之美的承继,也有李白本人的充沛感情与自信给人的感染。

  可以说,孟浩然和李白都继承了谢朓诗歌的艺术特质,例如情思明净,对自然景物描摹时和内心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意象选择和感情节奏和谐统一等。此外,二人还有所发扬。孟浩然的诗歌写得更加轻松灵便,意境也更加圆润、浑融、耐人寻味。他借鉴了谢朓而又超越了谢朓。谢朓把个人的忧虑和山水结合,有老庄的色彩。孟浩然主要反映归隐之心,仕与隐的矛盾,所以孟诗更明净、圆润,语淡而味不薄。李白的诗歌比谢朓更加活泼空灵、意蕴更加丰富。这不仅是因为李白诗歌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还由于时代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在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今天,重申孟浩然、李白对谢朓诗学的继承与突破,不仅关乎古典诗歌的审美脉络,更映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AI技术解构着传统创作范式,短视频冲击着经典传播路径,传统诗歌创作的嬗变依然为当代提供着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从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真正的艺术创新从来不是断裂式的颠覆,而是根植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这种“旧经典”与“新语境”的共生关系,恰是中华文脉绵延千载的密码,也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互鉴提供了东方智慧。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