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山水间》:王必胜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不少人引用苏东坡这首诗来为一次旅行作结,其中有未到时的执念,也有到过后的释然。王必胜散文集《在乎山水间》,写的也是在山水间行走的滋味,却没有如此这般的执念与释然,因他笔下多数都不是“此生必打卡”的热门目的地,他写的是一种怀着平常心的遇见。
红水河畔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隐掩在大山坳里的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兴安岭林区的内蒙古牙克石市塔尔气镇,长江中的岛屿城市江苏扬中市……这些地方可能名不见经传,却让作者一见倾心,并为之花费笔墨,用他的话说:“美丽是没有来由的,魅力是无所谓大小的”“那些藏在深闺、原汁原味的生态,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更能激发文思,勾起写作冲动”。
短视频时代,“远方”被揭开神秘面纱,大城小县的能见度都在显著提升。手机一搜索,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尽收眼底,为什么还要一字一句地来读游记文学呢?
《在乎山水间》以50多篇长短不一的记述,让我们看到“跟着文字去游览”的妙处犹在。《清流啊清流》《婺源看村》《徐霞客的上林》《在安溪喝茶想到苏东坡》,翻看这些篇章,你不由得会被作者的“饶有趣味”而感染,他自己陶醉其间,才能一一道来其中的好。这“道来”背后也需要下一番功夫,用脚丈量,亲身体验,对每一地都端详得细致,后又加以研究,于诗文、史书中寻证,探究个中深意。书中一些寂寂无闻的地方,写得别有洞天,正体现了一个理想“访客”不厌其烦地开掘。
说“访客”,是和当地的文旅宣介或者生于斯、长于斯的自家之言相比,后者如数家珍,自豪感满满,却少了可让读者代入的同理心;访客则不一样,他会坦陈对此地知之甚少,愿意和读者一道以陌生的眼光去一点点打量。同样是游览婺源,美景以外,作者印象深刻于当地文脉,“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是读书传家的文化传统让婺源的至美有了更实在的依托。同样是欣赏楠木,在其纹理丰富、色泽高贵、暗香袭人之外,作者尤其震撼于根系外露而生出的状如葫芦或柚子的结痂,名贵如斯的公主树却能如此负重隐忍,实在令人心生对自然的敬畏。
《在乎山水间》是山水游记,更是生态散文。作者在序言里说到,当下不少人把游记当配角,认为描写山水的文字多为游山玩水之作,不登大雅之堂,这与一些创作弊端不无关系。眼下,生态文明得到空前重视,游记文学特别是书写自然山水的生态散文渐为兴起,理应有新的表达、新的气象,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文学力量。
作者正是怀着这样的初衷一次次出发,在抵达之后通过文学书写第二次抵达,描绘他所看到的风景,在有限的篇幅内斟酌锤炼,展现文学的眼光、趣味和诗意。作者对水情有独钟,这些散文篇章如流水一样,亲切、自如,曼妙、生动,既洗人耳目,又净化心灵。本书借欧阳修名句“在乎山水之间也”为题,在乎山水间,在乎的正是这样一种被自然所淘洗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