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我的街巷,我的“城愁”

发稿时间:2025-10-12 11:20:00 来源: 羊城晚报

  □吴荣强

  “深圳太小,不到两千平方公里;深圳太大,每条街巷后面都有出其不意的风景。”王国华在《街巷志:深圳何处觅乡愁》一书自序中的这句感悟,道尽了他对这座城市的认知,更成为解读这部作品的密钥。他坦言,“街巷志”的书写遵循“有触动则写,无触动则略”的原则,如“风吹哪页读哪页”,而串联起这些文字的是“一年中相对连续的情绪逻辑链条”。这种以真情实感为脉络的书写,让冰冷的街巷有了呼吸,也让读者得以循着他的足迹,触摸到这座城市的体温与灵魂。

  在开篇《凤凰变》中,王国华的目光掠过深圳凤凰古村卖鱼古井的斑驳井台、文氏大祠堂的飞檐翘角与文昌塔的青砖黛瓦,看似描摹古迹,实则在为这座被“年轻”标签固化的城市寻找历史锚点。这片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广府民居建筑群,是广东古建筑中保存完好、布局集中的典型代表,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间静静矗立,无声却有力地反驳着“深圳只有冰冷大楼”的刻板印象。他笔下“凡有人有温度处,皆街巷”的论断,更堪称全书的精神纲领——街巷从来不是砖石铺就的冷漠路径,而是人与土地相遇时滋生的温暖场域。

  “城愁”是王国华街巷书写的核心命题,更是当代都市人共通的情感共鸣点。在《我的街巷,我的“城愁”》中,他对这份情感的解读入木三分:“城市里人多,职业多,建筑多,甚至植物种类也比乡村多,因此故事就多,可能性就多。如不可测的深井,汲取的水也多。内容更庞杂,指向更多维,由此带来的城愁有着更多的内涵。”这份“多”,决定了深圳的“城愁”绝非简单的怀旧情愫,而是城市快速变迁中复杂情感的集合体:既有对老街巷、旧民俗消逝的怅惘,也有对新城貌、新活力生长的期待;既包含对个体命运的凝视,也涵盖对集体记忆的打捞。

  在对自然意象的书写中,王国华将“城愁”赋予了更细腻的寄托,更彰显出深刻的生态哲思。《银叶树和它的邻居们》一文里,坝光湿地园的草木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拥有独立生命尊严的个体。其中暗藏着对城市生态的深层思考——银叶树、木麻黄、秋茄等植物在湿地中相互依存,恰似深圳多元文化在街巷间碰撞融合的生动写照。

  王国华的街巷书写,始终贯穿着珍贵的“在场感”,这正是其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他在自序中坦言:“我在河边的碧道上淋雨,在高高的山顶被烈日暴晒,在沙滩上乱写乱画,然后看着它们被海水冲走,怅然若失……我要描述这一切,尤其是这一切之上的‘神气’。”这份身体与土地的直接触碰,让文字自带温度与质感。他不是隔书观察的旁观者,而是用双脚丈量街巷、用心灵感受脉动的亲历者,这种沉浸式书写让“街巷志”超越了风物记录,成为有血有肉的文学存在。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