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湘
时间似是飞快,一百年前岳麓山下的长沙是什么样子?唯一的可能就是去前人的叙述里寻觅。好在还有辛勤的作家,不厌其烦地讲述百年往事。打开王开林近30万字的散文集《百年群英》,一个多世纪前的长沙固然老旧,但总有那么一批精英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长空。
《百年群英》讲述的首个人物故事便是曾国藩。尽管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晚清最具影响力的重臣。在王开林笔下,曾国藩是一位凡人,他有血有肉,会郁闷,会悲伤,甚至几度绝望,但他自律自省,愈挫愈奋,不断锤炼。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劝好友谭嗣同与他一起逃亡海外。谭嗣同坦陈心迹:“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他义薄云天,把“行”而“图将来”的机会让给梁启超,把“死”而“召后起”的任务留给自己:“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铮铮之言,足见铮铮之骨。
岳麓山堪称长沙的脊梁,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禹之谟……众多先贤先烈均长眠于此。从王闿运酒祭的青石到朱剑凡的隐形碑文,从黄兴的数学公式到陈天华的铁箫遗韵,这些藏在岳麓山褶皱里的故事,构成了湖湘文化的“暗物质”。
从事有关历史文化的写作,其宗旨不应是简单地再现过去,更应该体现作家对史学事业的重新展望,对历史的创造性思考与沟通,进而为现实生活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参照。微博、微信时代,有太多浮皮潦草的抒写映入眼帘。幸好有《百年群英》,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故事都值得反复品鉴、回味,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的境界,凸显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