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七〇后作家》:展现七〇后作家精神世界

发稿时间:2025-10-23 11:10: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舒晋瑜在文学领域耕耘了26年,出版了多部具有文献价值的当代文学访谈录,采写了大量当代文化、文学界人士,做了很多深度访谈和报道,留下了一个时期文学发展状况的观察与思考。

  继《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等文学访谈和纪实作品《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之后,她近期推出了自己的新书《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70后作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这是一部对70后作家群体的深度访谈。

  书中收录的作家,都是我非常熟悉的,熟悉他们的形象、作品甚至为人。读了舒晋瑜这本书后,我认为她对笔下的作家把握得非常精准,写得也很松弛。比如,她写黄咏梅:“短发,圆脸,细长的眼睛,一笑,右颊上深深的酒窝就溢出了欢乐。”她写鲁敏:“发长及肩,着装得体,言语热情又不失分寸。不论何时见到,她总是一副不知疲倦的样子,朝气蓬勃,令人想到春天的白杨。”她写王凯:“沙漠是王凯最辽阔的背景。他的连队也像一片戈壁,支撑、哺育着文学的种子在此生长。行走在沙漠的王凯把自己写成了一粒沙,融入了戈壁。”这是多么生动具体的素描,这些作家仿佛立刻就来到了我们面前。

  不用怀疑舒晋瑜庞大的阅读量,她读得多,也读得细。这使她的文学访谈具备了专业的深度。翻开书中任何一篇,你能发现她阅读了作家不同时期的大量作品,这实在需要长期的倾心投入。比如她写张楚:“读《云落》(2024年),很难不去想张楚的短篇《樱桃记》(2004年)和中篇《刹那记》(2008年)里命运多舛的女孩樱桃。只是樱桃的故事延伸了,变身为万樱,从青春期到成年,从‘清水镇’和‘桃源镇’来到了如今的‘云落县’,不变的是,她走在人群里也许瞬间会被淹没,内心世界却浪潮奔涌,阳光下闪着粼粼的光芒。”显然,她至少读了张楚跨越20年的作品,才会有如此内行的比较。

  如同评论家并非对所有文本都能解析透彻,有时候,舒晋瑜也会发出疑问:“我合上弋舟的书时,对自己的阅读理解产生了某种怀疑。我读懂弋舟了吗?他文字背后的精神,我们读懂了吗?也许,恰恰因为疑惑,才需要借助对话,帮助我们接近真实的弋舟……读弋舟的文字,感觉他像飘摇在大海里的小船。城市生活的幽暗或明亮,孤独或迷茫,交织在他的笔下,如进入一片混沌的世界……但他分明又目光坚定地指向未来。”真实的阅读感受以及弋舟本人及作品的形象特征,全在这简短的几句话里概括了。

  舒晋瑜对她的采访对象常常充满了善意。仔细翻阅,你会发现,她对作家作品并不完全是认同和赞赏,也有质疑、反问,但语气永远是温和、热情的。

  作家徐坤说:一个人访谈一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访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由许多记者历经数年共同完成;《中华读书报》“作家访谈”是舒晋瑜走过青春和盛年的倾情奉献。

  我深以为然。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