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外国通史是一项宏大复杂的学术工程,需对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及思想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度整合。2007年,“大国通史丛书”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统筹启动,旨在彰显当代中国学者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自主话语建构能力。近日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沈坚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法国通史》,是继《英国通史》《日本通史》《德国通史》出版后的又一学术成果。全书由多位优秀法国史学者历时16年完成,共280余万字,涵盖从史前时期至2017年的法国历史轨迹,以现代民族国家的溯源、诞生、发展及演变为核心线索,呈现出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多维历史全景。该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积累,更在于话语体系建构。正如钱乘旦所言,中国学者与国际学术界对话时,需有自身学术成果与独立观点。《法国通史》正是在此理念下完成,既体现中国学者的独立研究能力,也为世界学术界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视角。
《法国通史》以宏大视野,系统梳理法兰西共同体形成、君主制演变、革命洗礼、政体探索及现代复兴的历程,深刻揭示法国历史的独特轨迹。
第一卷聚焦史前至1328年法国共同体的形成:从地理环境与史前人类生存切入,展现高卢文明与罗马化演变;墨洛温王朝与加洛林时代奠定政治结构基础,卡佩王朝与领主制度反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互动;12世纪通过巴黎、里昂、图卢兹的治理与商业网络研究,揭示城市经济对国家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二卷围绕1328至1715年法国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演变,涵盖政治、乡村、司法、宗教、文化及海外探索:路易十四时期凡尔赛宫廷的行政与礼仪研究,展现文化对政治权威的巩固作用;胡格诺移民研究揭示宗教政策与社会流动的关联;法国在美洲(如加拿大)与亚洲的殖民案例,凸显对外扩张与国家建构的互动。第三卷聚焦1715至1814年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从奥尔良摄政到帝国建立,覆盖政治改革、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伏尔泰、卢梭等启蒙作品的传播案例,呈现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互动;结合巴黎公社、国民制宪会议及粮食危机数据,剖析社会经济与革命事件的关联。第四卷涵盖1814至1870年,探讨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与第二帝国的政治实验:1848年革命与第二共和国的工人组织、街垒防御案例,展现共和国制度实践;圣西门主义与傅立叶主义案例揭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困境;通过铁路建设、工业发展及阿尔及利亚殖民研究,展示现代化与全球扩张的证据。
该书第五卷剖析了1871至1944年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挑战,涉及政治、经济、战争、教育、文化及殖民:1905年《政教分离法》实施案例,展现共和制度与宗教的互动;战时兵役动员与经济调节案例,揭示政治制度在战争中的应变能力;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会建设案例,凸显社会力量对政治稳定的影响。第六卷研究1944至2017年,梳理从战后临时政府到第五共和国的发展,呈现政治与社会动态的互动;战后重建与欧洲共同市场案例,展示经济与城市化实践;文学、电影与大众传媒兴起的文化史研究,体现现代法国社会的多维发展。
《法国通史》不仅是叙事宏大的通史著作,更是深具学术意义的史学工程,其价值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学科体系建设与史学创新。六卷本通史系统构建了法国历史研究框架,从史前至现代,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史融合呈现,为国内法国史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学科模型。二是史料整合与方法论深度。作者团队整合大量中外一手史料,兼顾制度史、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多维分析方法。在处理复杂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帝国与殖民扩张时,既呈现宏观历史逻辑,又注重微观社会细节,实现科学方法论与史料考证的结合。三是独立视角与中国学术话语。对法国帝国、殖民政策、工人运动及思想史的分析,体现中国学者独立、客观的历史判断,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不同视角,彰显中国学术话语的自主性。四是学术普及与社会影响。全书兼具学术深度与生动叙述,通过丰富案例和人物故事,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把握法国历史的脉络,促进公众历史认知能力的提高,实现学术研究与社会传播的有机结合。
总之,《法国通史》是兼具史学深度与文化洞察的学术专著。全书对法国历史的系统阐释,是中国学派在外国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实践,彰显中国学者独立构建历史话语体系的能力。它既为国内学界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也为国际史学界提供中国视角的独特理解。这种基于“中国学派”立场的历史阐释,体现中国学界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自信与原创力。
(作者:孙一萍,系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