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追寻“钢铁战士”的生命足迹——《我的爷爷杨靖宇》编写手记

发稿时间:2025-11-07 10:59:00 来源: 人民日报

  图为《我的爷爷杨靖宇》书中插画(局部)。

  吉林人民出版社供图

  2025年9月3日,北京,宽阔的长安街上,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承载历史荣光,接受检阅,“杨靖宇支队”战旗赫然在列。

  吉林长春,电视机前,马继志的目光追随着荧幕中的旗帜,久久未曾移开:“如果爷爷和东北抗联将士们看到的话,一定会感到欣慰。”

  这是《我的爷爷杨靖宇》(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后,我们拜访马继志时的场景。两年前,为拨开历史尘烟,我们开启了与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将军之孙马继志的漫长对话。在讲到爷爷壮烈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胃却只发现枯草、树皮和棉絮时,马继志几度哽咽,眼泪落在手中的“传家宝”——一块斑驳的桦树皮上。

  作为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的教师,我们曾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讲起杨靖宇的事迹。但在写作本书时,马继志口述的很多细节,是我们从未了解的:少年跃登宋代点将台,立志效仿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桦树林间创作战歌,让不识字的战士理解抗战救国的道理……马继志口中的爷爷,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联将领,也是对家中妻儿日夜悬心的丈夫和父亲,是带着生命温度的人。我们聆听着、记录着,被这跨越时空的亲情与信仰叩击着。

  为了更贴近杨靖宇的人生足迹,我们随马继志一同寻访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在靖宇县的一片山林中,马继志静立良久,弯腰抓取了一把冻土,轻声说:“爷爷就是在这里,用生命替我们挡住了敌人。我们也应该为这片土地做些事情。”

  “家族记忆”的独特视角,意味着写作过程充满挑战。我们不能缺少宏大叙事的厚度,亦需珍存血脉传承的温度。所以,我们秉持尊重历史、还原真实的写作原则,力求每一段口述追忆与历史资料相互印证。如为考证杨靖宇殉国前的战斗细节,我们先后多次到吉林省档案馆查阅原始资料,并与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的档案互证,还原杨靖宇牺牲前的100余天,翔实记述战斗时间、战斗地点、敌我损失等情况,再现“钢铁战士”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最后的顽强斗争。

  1958年,马继志的父母在参加完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仪式后,带回一块桦树皮。桦树是长白山区的标志树种,挺拔耐旱,也是当地人性格的象征。从此,那块桦树皮便成了马家的“传家宝”。每逢年节和杨靖宇忌日,马继志的母亲总会把它拿出来教育下一代:“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要勤奋工作,为爷爷争光,不给先辈抹黑。”这一刻,历史与当下贯通,精神火种在家风浸润中传承。

  这本书如同一座桥,连接着往昔的烽火硝烟与当下的和平岁月,将亲人间的深情与英雄的浩然正气紧密交织。当你翻开这本书,不仅能看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在至暗时刻燃烧自己照亮前路,更能感受到英雄精神在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