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京”彩书香行进高校 知名作家分享经典

发稿时间:2025-11-10 10:31: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雷嘉)近日,“名家讲经典——李洱:从《一千零一夜》说起”文学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受邀,为现场师生及线上读者讲述《一千零一夜》这部经典著作中的故事是如何被后世作家改动、重写,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的。作为“‘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书香行”系列活动以及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要活动之一,本场活动有近300名师生现场参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番茄小说”“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视频账号同步直播,直播间观看人数近20万。

  在分享中,李洱提出,《一千零一夜》的传奇故事背后指向的是文学的作用,“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进入公共空间的方式改变现实,文学可以救人,它拯救了全部国民,拯救了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他说,《一千零一夜》这个书名就在告诉我们,它是一个关于人类文化循环的永恒的故事。

  在《一千零一夜》的第三百五十一夜,山鲁佐德为国王讲述了一个《一梦成富翁》的故事。李洱认为,这个古老的故事直到今天仍不过时,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仅凭自己是没办法认识自己的,主体性不是封闭的,自我必须和他人发生关系,才会有所获得。李洱还分析了两部由这个故事衍生出的文学名著:博尔赫斯由其改编写出的《双梦记》,以及保罗·科埃略从《双梦记》获得灵感写出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他提出,这个古老的故事直到今天还在被扩写,因为它的内核是“人如何认识自己”。恰恰是这种“成长小说”的内核,让这个故事拥有了席卷全球的力量。

  谈及中国文学的巅峰《红楼梦》,李洱认为,《红楼梦》本质上是关于贾宝玉成长的故事。这样的成长经历不仅吸引着青少年,也引发父母乃至祖辈的共鸣,因为在快速变化的现代文明中,所有人都面临着“再成长”的课题——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克服迷茫、找到自我,并将个人经历转化为精神财富。李洱指出,将“成长”确立为文学的核心主题,对中国而言尤其具有现代性意义。从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与“中华民族”的概念,到新文化运动将“青春”塑造为人生的重要阶段,中国思想界逐步从“向后看”的传统思维转向“向前看”的进化视角。这一转型要求文学与阅读承担起推动民族现代化与个体觉醒的责任。“中国文学的使命,便是将写作纳入这个民族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去;而我们也应在阅读中不断接受他者文化对自我的冲击,发现自己如何与世界相处,逐步成长为新的自我。”李洱说。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