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哲学大众化要“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一起读经典)

发稿时间:2025-11-21 11:02:00 来源: 人民日报

  荐书人语:

  《大众哲学》以鲜活的话语、清晰的思路、彻底的理论解析时代的问题,映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这里推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收入“大师文库”的新版《大众哲学》。这一版对原著做了全新校订,辅以注释和导读,旨在帮助感兴趣的读者迈入哲学之门。

  ——臧峰宇

  生活中很多人以为哲学高深难懂,对哲学经典望而却步。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先生在《大众哲学》中说,哲学并不神秘,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千万人的生活和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里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而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抓紧正确的哲学思想,免除思想上的混乱”。

  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进入上海《申报》工作,当时《申报》主办了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业余学校,艾思奇应邀在学校讲授哲学原理。向大众讲哲学,为的是让大众知道什么哲学思想是进步的、正确的、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合乎真理的、合乎人民利益的,什么是反动的、带有欺骗麻醉性的、帮助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艾思奇以谈话体裁和通俗笔法,为授课写成24篇讲稿,于1934—1935年在《读书生活》杂志连载,题为《哲学讲话》,1936年出版单行本并多次再版,从第四版起更名为《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证明了最进步的、正确的、合乎真理的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使很多读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称之为一本“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书。到新中国成立前,该书已出版30多版,产生广泛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对这本书又做了较大的修订和丰富,使之在体系上更为完善。

  《大众哲学》开中国学人以通俗语言写哲学入门读物之先河,它以问题为导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透其中每个哲学概念的要义,透彻分析其中每个命题的由来,使读者初步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例如,作者在书中用“两军对战”来介绍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阵营的争论,以“三分象人,七分象鬼”来解说混合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二元论;“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如何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阐释“不可知论”的本质,用不少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天晓得”,而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可以使“天晓得”变成“人晓得”。

  在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时,更是譬喻精妙。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以“谈虎色变”来解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用“规规矩矩”来谈规律与因果,通过“在劫者难逃”的故事来论述偶然、必然与自由,借用“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阐述目的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追论雷峰塔的倒塌”“岳飞是怎样死的”,艾思奇对历史典故与其所处时代的具体事例随手拈来,巧妙运用到对哲学原理的讲解中。

  《大众哲学》在日常生活叙事中解析哲学道理,以创新的思路和生动的表达使哲学阐述从一种观念独奏,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交响。哲学思想与日常经验自由往来,哲学道理和生活实例水乳交融。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书信中曾多次感慨,自己的表达有时是晦涩的,没有为人们真正理解。在他看来,追求学术研究的精确性和通俗性通常是一种矛盾,往往为了精确性而牺牲了可读性。在《我怎样写成〈大众哲学〉的?》一文中,艾思奇坦言,“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通俗的文章却要求我们写得具体、轻松,要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既能以清晰明快的方式表达深邃的学理,又不因表述通俗而曲解哲学理论。艾思奇不怕“写得幼稚”,不怕具体事例对哲学理论“喧宾夺主”,他在写作时最常考虑的就是“中国大众在智识上需要些什么,因此也才知道自己为了他们应该写些什么”。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秉持的方法论要义。

  《大众哲学》的写作不仅源于艾思奇深入的哲学研究,而且反映了他丰富的实践经验。种种经历使他更好了解人们对哲学理论的实际需要,并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回应时代的关切。只有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提出彻底的能够说服人的理论,进而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种理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它一反纯粹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使哲学回归现实生活,回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回应人们对哲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解释世界”固然重要,但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现实问题,“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应当认识到,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哲学大众化著作。在距离《大众哲学》的写作已经过去90年的今天,我们也要以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思路解析当今时代的哲学问题。当新兴科学技术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世界,人机交互演化过程促进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我们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分析问题,深入思考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究如何更好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分析历史和时代问题的有效方法。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书写体现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大众哲学,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华,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人们深刻掌握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索仍在继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