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苏阳的长篇小说《五色》,我确信她是深谙绘画技法的,不然她也不可能在《五色》中,巧妙融入“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艺术技法,让时代与人性相互映照、彼此成就,完成了一次对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对普通人生命史的深情书写。
散点铺陈:铺展时代巨变的斑斓长卷
传统长篇小说通常依托线性叙事,用一条主线串起所有人物与情节,而苏阳的《五色》反其道而为之,突破线性叙事聚焦于某一条主线、某一个主角的桎梏,采用多人物、多场景、多线索的方式铺展,颇似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将不同立足点看到的物象整合在同一画面中,形成多视角、多场景的构图特征,从而达到表现广阔空间的效果。
作者将“散点透视”技法融入文学创作,以无数鲜活的生命个体与时代片段作为“散点”,交织成枝繁叶茂的叙事脉络,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的斑斓画卷。
人物与情节的散点铺陈,构建出一个广阔深邃的文学世界。《五色》不依赖于传统线性叙事的推进,也不刻意营造戏剧性的高潮迭起,而是以章、叶两家人的命运轨迹为主干,将叙事视野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绘就出一幅社会转型期的全景图。章木的单纯与受骗,章林的风流与落魄,章森的意外与归隐,叶以乔的才华与挣扎,林光明的背叛与回归,以及安静如兔的沈珏、活泼如雀的小阁、心机深沉的小杜等“女友们”的短暂出现……他们的命运轨迹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众多关联人物在时代舞台上轮番登场,如星罗棋布的散点,虽着墨有限,却以鲜明的性格与鲜活的故事,共同构成时代的群像。
场景与时代事件的散点铺陈,强化了作品的时代质感。小说中,“电影院”的光影、“录像厅”的喧嚣、“租片店”的期待、“歌舞厅”的迷狂……每个场景都是一个散点,如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瞬间将我们拉回特定的历史氛围。同样,书中人物“下岗”的茫然、“下海”的搏击、“炒股”的狂喜与顿挫、“国企改制”的波澜与波及……这些经历本身,承载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特征,书写出一代人对时代变革最深切的体悟。作者以“散点透视”技法,捕捉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精神症候与生存状态,使《五色》成为一部具有强烈“时代感”与“历史体温”的小说。
焦点凝眸:提炼“内在感官”的精神容器
倘如《五色》只有散点而无焦点,则易流于碎片化与表象化,而作者的叙事智慧恰恰在于,她在“散点透视”的铺陈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内在的“焦点透视”。
叶菩提作为章、叶两家的第三代,既是家族故事的见证者,也是时代变迁的参与者。通过她的眼睛与心灵,为所有散落的故事提供了统一的观察与感知的“内在感官”。小说开篇,即以她的眼光品鉴3位“帅气十足”的舅舅,“章木端正秀气,章林生动风流,最小的章森纯真敦厚”,为人物群像拉开序幕;数十年间,她目睹了舅舅们的风华与陨落,感受了父辈的挣扎与无奈,体察了同代人的浮沉与颓靡,亲历了情感的背叛与疗愈。无论是章林的风流、章木的纯真,还是林光明的背叛、宋宇的羞涩……这些散落在时代图景中的碎片,最终都流入叶菩提这个巨大的感知容器中,被咀嚼、体味、悲悯,成为产生情感的共鸣载体,最后沉淀为一种生命的态度。
小说结尾,是叶菩提回到故乡,与羊群对视,悟出“所有的羊,都很美丽”。她的“看羊”,本质上是将前面所有散点的人物故事,通过“羊喻”转化为统一的精神体验。时代裹挟下的所有生命,无论起落沉浮,无论善恶美丑,在这一刻被她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所接纳。散点中的人物命运,在叶菩提的焦点凝视中,获得了统一的诠释与升华。
“五色人间里破茧成蝶,五色斑斓中看见自己”,散点透视搭建了《五色》的叙事骨架,赋予作品时代的广度与生活的质感,而焦点透视则赋予作品情感的深度与精神的重量,让纷繁复杂的叙事线索最终凝聚于一个核心视角与精神内核,实现从时代记录到心灵叩问的叙事升华,成就了一部兼具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