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外卖诗人”王计兵与14位青年作者走读多个广州文化地标 从荔湾出发,寻找文学写作的地域之源

发稿时间:2025-11-27 15:02:00 来源: 羊城晚报

  采风现场 周巍 钟振彬 摄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善茵

  11月26日,冬阳正煦,“2025花地文学榜·新大众文艺周”首场活动暨湾区青年文学创作工作坊在荔湾举行。

  2025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得主、“外卖诗人”王计兵与14位广州青年写作者走进陈家祠、沙面、西堤码头、恩宁骑楼街等荔湾胜景,感受荔湾建筑风貌与人文风情。下午的交流分享会设在荔湾城市记忆馆,广州青年写作者围绕“根系与翅膀:地域文化如何滋养文学写作”进行创作实践与分组讨论。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作家梁凤莲与王计兵共同担任工作坊导师,他们结合亲身写作经验,与学员们共同探讨如何将在地记忆转化成折射城市变迁的“多棱镜”。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刘茉琳担任学术主持。

  漫步荔湾,感受新旧交融

  采风首站,一行人来到素有“岭南建筑艺术明珠”之称的陈家祠。陈家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在2002年、2011年两度入选“羊城八景”。青年写作者们在伸手“比耶”的泥塑小人、雕有凤凰的木雕以及细若游丝的牙雕前驻足,举起手机定格这些非遗杰作。

  “站在高处,透过窗往街道望去,沿着斜向下的灯光,你能观察到广州本地人的生活原貌。你能在这里感受到时代在发展,城市在更新。”2018年,青年作家宥予从老家河南来到广州,见证着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的发展推进,在心底生出与广州“共生”之感。

  采风第二站,一行人来到位于“老荔湾”北片区、白鹅潭北岸的沙面岛。当青年写作者们在岛上开始City Walk,他们惊喜地发现,市民在绘成国际象棋棋盘的地砖上打羽毛球,手提公文包的外国友人与十五运吉祥物合影,拍婚纱照的新人在满洲窗、青砖石点缀的传统骑楼下相拥。

  沿途经过恩宁路骑楼街,建成于1931年的街道,完整保留了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与221栋历史建筑。传统骑楼的“旧”与潮流业态的“新”,人潮涌动的“喧闹”与手艺人坚守的“安静”,古老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作品题材、样式的“创新”,在此处交融。

  “荔湾的街道、建筑和人,它们是活着的。”“灯塔计划”青年作家陈润庭认为,陈家祠和沙面在某种程度上对应了广州地域文化对写作影响的两条路径——陈家祠从早期的陈氏宗祠发展为今天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封存千年祭祀文化的工艺品被装进玻璃柜,让人想起博尔赫斯式的书写;沙面集中了大量洋楼,它们从“非广州的”变成“广州的”,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充满活力。

  扎根地域,丰盈创作之翼

  西关大屋、粤语、饮茶等源于生活的“荔湾标识”,为工作坊学员积累了写作灵感与素材。在下午的交流分享环节,他们以“根系与翅膀:地域文化如何滋养文学写作”为主题各抒己见。

  “灯塔计划”青年作家索耳分享了采风见闻中的两个细节,他介绍,一是陈家祠里陈氏族人为了寻祖,创造出一种类似于阿拉伯数字的符号。另一个细节则是砖雕上穿着肚兜玩耍的孩童图案,“这些凝聚百姓智慧的细节,是离开荔湾、离开广州后看不到的,也是荔湾文化、岭南文化的体现。”

  荔湾区青年作家温林表示,广州地域文化影响着在此生活的每个人,不仅可以通过双眼看出来,还可以吃出来、画出来、听出来。荔湾区青年作家许德熙表示,了解沙面的历史故事,看到外宾在光影里穿梭重叠,有一种“穿越感”。暨南大学大一学生何梦麟说,他生活在北方,第一次来到陈家祠,南北迥异的景色勾起他的乡愁。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李紫薇说,她在采风过程中会自然代入小时候所见的景色,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新旧对比会有更深的体会。

  “灯塔计划”青年作家黄守昙说,他在采风过程中发现了几个故事的种子——沙面小学将广场活用成“操场”、90后“花佬”对广绣的传承以及永庆坊改造过程中的诸多秘辛。

  在导师经验分享环节,王计兵说,“我做过2年快递员、5年外卖员,但我坚持写作了37年。”他回忆自己的写作经历,上世纪80年代,因为家人不支持他写作,因此不得不“边拾荒边偷偷看书写作”。

  他强调,写作者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观察生活,“当你有了种子,就会想到发芽的事。”

  谈及地域文化如何滋养文学创作,梁凤莲表示,如果时间足够充裕,建议学员们从非游客、本地化的角度认识荔湾,进入横街窄巷认识城市肌理,广州的古老就藏在这些城市肌理当中。同时,她也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广州本土作家在书写家乡,他们的作品在不断“被看见”,也希望更多人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广州,做广州文化的传播者、书写者。

  分享最后,刘茉琳作总结:“在当下这样一个AI时代里,对地方的感情以及鲜明的地域性恰恰是人文性得以突出的途径。陈家祠、沙面和永庆坊都是等待我们去感受、去书写的地域文化拼图。”她指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写作是孤独寂寞的,但羊晚“花地”的活动让他们意识到,写作也需要同行者,虽然奔跑在各自的赛道,但有人同行共赴灯塔,让人感到温暖。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