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坊讨论现场 周巍 钟振彬 摄
羊城晚报记者 熊安娜
巴士窗外是恩宁路的骑楼街景,在老城喧嚣的浮光掠影中,一树繁花吸引了“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视线。“开得这么好,这是什么花?”他问。
“这是异木棉。”
王计兵笑了:“我感觉,在广州,每一棵开花的树,都叫木棉。”
文学创作工作坊采风的第一站,王计兵与14位广州青年写作者来到了陈家祠。玻璃展柜前,王计兵俯身端详一件牙雕宴图。灯光下,象牙雕刻的仙界宴饮场景流光溢彩。透过手机的镜头,他却注视着玻璃上观众们重重叠叠的影子。
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触,诗句悄然而至:
“象牙雕的宴图/在玻璃的展柜里/我拍的照片里有很多观众的影子/包括我自己/因此我断定了历史的真实性/而我们正在成为历史的影子”
“边走边写”是王计兵的写作习惯。“眼睛看见了什么,我就会立刻记录下来。”他说,“事后再补记,感受就会淡化。”
漫步在荔湾的街巷间,他的目光落在一条条幽深的巷子。“我总觉得我像一颗尘埃,唯有用文字记录下感受,才会有尘埃落定的踏实感。”
凌晨走出白云机场时,南国的暖意与路灯的辉光一同将他拥抱。“我想跳一支舞/以后我会说/我在广东广州的路灯下跳过一支舞。”这是广州收到的第一份诗意的问候。到中午,王计兵已经写了6首诗歌。
沙面岛上,欧陆建筑群在冬日暖阳中苏醒,榕树的须根垂落如幕。王计兵漫步其间,斑驳树影在肩头跳跃。“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广州,但却是我第一次认真观察广州。”
行驶的巴士后座,十八岁的李紫薇在摇晃的车厢中,一字一句郑重地写下一封信。在这封致王计兵的信中,她写道:“两年前,您的诗集《赶时间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深深打动了我。原来从生活中淬炼出的诗句,可以如此有力。”
王计兵仔细将信纸展平,目光在那工整的字迹上停留良久。随后,他取出笔,在信纸的留白处缓缓写下他的成名作:“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这不仅是给文学新人的寄语,更是他半生文学创作的写照——从十五岁离家的那个冬天开始,他在生活的风雪中跋涉,却始终用诗歌将生活的积雪融化成春水。
“在写作路上,我们需要看见同行者。”一天的文学创作采风体验后,王计兵说。异木棉在冬日里开得热烈。正如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诗句,在花城的天空下静静绽放。